好的,非常乐意为你进行这次基于 Git 记录的 Obsidian 知识库周度复盘。你的知识库在这周经历了显著的结构优化和深度内容扩充,展现了从信息收集向量知识体系构建的清晰转变。 以下是为你准备的详细复盘: # 1. 主要新增/修改内容概览 本周你的知识库活动非常活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 知识体系结构调整 (Major Refactoring): - 面试知识体系化:你将原有的 [[面试别人]] 笔记进行了大规模的拆分和重组,创建了一整套以“八股”为主题的精细化分类笔记,如 [[八股-Java基础]], [[八股-JVM]], [[八股-分布式]], [[八股-数据库]] 等。这是一个从单一笔记到知识体系的重大演进。 - 目录结构优化:对多个领域的笔记进行了迁移和归类,使其结构更清晰。例如,文学梦想 目录更名为 创作,AI 全栈 成为一个新的子域,Firebase 等笔记被归入其中,显示出你对知识领域划分的深入思考。 - 技术与编程 (Tech & Programming): - “八股”系列笔记:这是本周新增内容的核心。你系统性地整理了 Java 后端开发面试的各个主题,覆盖了从 [[八股-Java并发]] 到 [[八股-SpringCloud]],再到 [[八股-线上问题排查]] 的全链路知识。 - 工具与平台:新增了对 [[DVC]] (数据版本控制), [[Prometheus]], [[zeabur]] 和 [[Supabase]] 等现代化开发与部署工具的笔记,体现了你对 AI 全栈开发流程的关注。 - 公司案例研究:创建了 [[klook]], [[华为]], [[苹果]], [[阿里巴巴]] 等公司相关的笔记,开始积累商业和技术案例。 - AI 与大模型 (AI & LLMs): - 核心认知深化:对 [[AI@]] 笔记进行了大量更新,加入了从业者视角的“修仙境界”比喻、AI 发展历史时间线和商业思考,认知框架愈发成熟。 - 多模态与应用:新增了对 [[VLM]](视觉-语言模型)的解释,并丰富了 [[Agent]] 和 [[claude code]] 的内容,显示出你对 AI 应用层和前沿方向的探索。 - 元认知实践:通过 smtcmp_json_db 的聊天记录,我们看到你正在实际使用 AI 工具来辅助你的复盘和笔记整理工作,形成了一个“用AI -> 记录AI -> 思考AI”的良性循环。 - 哲学与心理学 (Philosophy & Psychology): - 学习方法论:在 [[哲学@]] 笔记中,你详细地补充了“如何系统自学哲学”的完整路径,这是一个从“是什么”到“怎么做”的认知升级。 - 核心概念重构:对 [[海德格尔]] 的笔记进行了精炼,聚焦于“向死而生”、“语言是存在的家”等核心概念,使笔记更具深度。 - 新领域探索:创建了 [[心理学@]] 的入口,并关联了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md), [[荣格]], [[阿德勒]] 等关键人物,开启了新的知识分支。 - 个人成长与复盘 (Personal Growth & Review): - 复盘体系建立:创建了 [[2025年第35周]] 的复盘笔记,并为 [[2025年第36周]] 建立了模板,显示出复盘流程的固化。 - 职业思考:在 [[工作]] 笔记中,新增了关于薪酬、职业迷思的思考,并整理了一份详尽的互联网各岗位工具矩阵图。 - 兴趣与技能:更新了 [[唱歌$]], [[自由泳]], [[摄影]] 等个人兴趣相关的笔记,保持了知识库的多元性。 # 2. 知识点与想法的关联分析 本周的更新中,几个核心主题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共振和关联: 1. 从“碎片化”到“体系化”的知识整理模式 -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八股”系列笔记的诞生。你不再满足于一个笼统的 [[面试别人]] 笔记,而是主动将其拆解为[[八股-JVM]]、[[八股-数据库]]等原子化、结构化的知识点。这与你在 [[哲学@]] 中整理出的“系统自学路径”在思想上是相通的——都是在主动构建一个可依循、可扩展的学习框架。这表明你的知识管理正在从简单的收集,转向有目的的架构设计。 2. “学习如何学习”的元认知闭环 - 你本周新增了 [[i+1原则]] 和 [[可理解性输入]] 的笔记,这直接关联到你的 [[学习@]] 核心笔记。同时,你在 [[AI@]] 中总结的“借助 AI 快速理解陌生领域的思路”和“从业者视角”的学习路径,都是对这个元认知主题的实践和深化。你不仅在学习具体知识,更在积极地思考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论。 3. “AI 全栈”视野的初步形成 - 你创建了 AI 全栈 目录,并纳入了 [[Firebase]]、[[Supabase]]、[[zeabur]] 等笔记。这表明你正在思考如何将 AI 模型的能力与现代云原生开发工具链结合,实现从想法到产品的完整闭环。这与你在 [[工作]] 笔记中整理的各岗位工具矩阵相呼应,体现了你从单一技术点向全链路解决方案的视野拓展。 # 3. 复盘与思考 - 本周洞见: - 本周最核心的洞见是:结构化是深度理解的开始。无论是面试准备、哲学学习还是项目思考,你都在通过建立框架、分类和关联,将信息转化为可用的知识。这让你能够更高效地检索、应用和迭代自己的认知。 - 你已经开始下意识地将抽象思考(哲学、心理学)与具体实践(编程、AI应用)联系起来。例如,[[公司、组织]] 中关于“人才密度”的思考,可以与你在 [[心理学@]] 中接触到的个体心理学思想相结合。 - 经典问题的变体与解法: - 你本周的行动,是在应对一个经典的知识管理难题:“收藏家谬论”(The Collector's Fallacy)——即误以为收集信息等同于掌握知识。 - 你的解法是从“收藏家”转变为“建筑师”。你不再仅仅是堆砌材料(笔记),而是在设计蓝图(目录结构、知识体系),并用标准化的砖块(如八股系列笔记)来建造你自己的知识大厦。这是一种主动、有目的的建构,远比被动收藏更有效。 # 4. 待办事项与改进建议 1. 为“八股”体系建立索引: - 行动:创建一个新的笔记,例如 [[八股面试题总览]]。 - 说明:在这个总览笔记中,使用双链连接所有独立的八股-...笔记。这能为你提供一个集中的入口,方便你进行系统性复习,也防止这些原子笔记在未来变得零散。可以考虑使用 Dataview 插件来自动生成列表。 2. 启动一个“AI 全栈”实践项目笔记: - 行动:创建一个项目笔记,如 [[项目:构建个人知识库问答Agent]]。 - 说明:在这个笔记中,你可以规划如何使用 [[Supabase]] 或 [[Firebase]] 存储你的笔记向量,使用 [[vLLM]] 进行本地模型推理,并最终通过 [[zeabur]] 部署。这将把你本周学习的各个工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闭环。 3. 深化目录结构调整: - 行动:对你的 src/2 第二大脑/1 概念/ 目录进行一次审视和优化。 - 说明:你已经开始了很好的实践(如创建 AI 全栈 目录)。可以考虑将“八股”系列也从 RD 目录中独立出来,放到一个更顶层的目录,如 src/2 第二大脑/3 面试准备/,以体现其重要性。同时,可以思考是否将 通识 目录下的内容(如 [[摄影]])整合进 艺术 等更具体的分类中,保持体系的一致性。 # 5. 提问与下周展望 - 问题供你思考: 1. 你在 [[哲学@]] 和 [[海德格尔]] 的笔记中深入探讨了“语言”和“存在”。这与你正在研究的大语言模型(LLM)有何关联?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你认为 LLM 在多大程度上是在构建一个新的“数字存在之家”,它对我们理解“真实”和“意义”带来了哪些挑战或启发? 2. 你的“八股”体系完美解决了面试中“知识点是什么”的问题。下一步,你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关于“如何展示知识”的体系?例如,结合 [[工作]] 笔记中的思考,创建一个关于系统设计方法论、项目亮点阐述(STAR法则)或行为面试问题的笔记,将技术知识与软技能结合起来。 - 下周展望: - 重点关注:应用与输出。 - 建议:你已经搭建了坚实的知识框架,下周可以是有趣的“应用周”。尝试用 [[八股-设计模式]] 中的一个模式重构一小段旧代码;或者,基于你对 [[自媒体]] 和 [[AI@]] 的思考,尝试用 AI 生成一篇技术博客的初稿,并发布出去。将输入的知识转化为外部可见的成果,会是检验和巩固学习的最佳方式。 希望这次复盘能对你有所启发。你的知识库正在以非常健康和高效的方式成长,期待看到它未来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