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公司的智能体大赛,快速开发一个 AI 应用的原型,有一些思考。
在 AI 产品方面。2024是 AI 落地的一年,cursor、perplexity、gammas 等准杀手级别的应用开始涌现,DeepSeek 的商用 API 已经便宜到白菜价,苹果将在 4 月发布国内的 Apple 智能。
2025 是值得期待的一年。我相信各种性能上的优化在 2025 都会下沉到大模型基建公司,头部 API 的能力将进化到更为恐怖的程度,就像 claude sonnet 的出现给 cursor 带来的变化一样,基于新的能力,新的需求会被挖掘,新的应用会随之诞生。
作为个人来说,应该利用好这种思考力资源,快速搭建适配自己职业和个人发展的能力网络。多个技能的结合往往会爆发出规模效应,比如我们项目这次展示出的前端和后端结合的能力,这在没有 AI 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新时代,个人的战斗力会被推到更高的高度。过去我们手里有的是网络(低价的全球物流系统)、数据库(低价的仓储系统),现在有了 AI(几乎不要钱的大学生助手),这可能是开发者最好的时代。
作为上层应用公司,追踪模型动态,发掘自己的场景、问题、需求,重视交互并快速迭代,占领新的生态位可能是更关键的,这是一个商业话题,而非纯粹的技术话题。
另外,这次的 Hackathon 参赛经历,其实是软件工程一个很小,但很完整的生命周期的实践,正好可以对照『人月神话』以及软件工程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简单复盘下。
优点:
1. 『概念完整性』做的很好,专制式的规划确实会带来用户视角的概念的完整性。这种思路在内部业务工具上可以借鉴。
2. 我们把视野打的足够开,市面上的优秀设计基本都有参考。
3. 快速原型、增量模型而不是瀑布模型,另外时间和技术的平衡也做的比较好。
问题:
1. 在项目早期添加额外的人力比在后期添加更加安全一些。前期如果不牺牲进度,换来每个成员对项目的充分了解,那么在后期就会像书中说的 "Adding manpower to a late software project makes it later"。
人月、人日、人时的神话,就像排序算法里空间时间的平衡一样,想要达到后期的快,一定需要系统的规划和安排。这次本来想用 JetBrains 的 youtrack,但是没用,有点遗憾,用了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
2. 『焦油坑』的问题,乐观主义陷阱,最后复赛前才实现功能的全部打通。不过反过来看,DDL 也减少了一些盲目和次要的功能设计。
明年的预期:
1. 更成熟、简洁的 CICD,能实现公网快速上线和更健壮的交互
2. 在非公司项目、非公司排期的快速开发任务上能发掘出更好的团队协作模式,比赛其实是个很好的机会和视角,能把我们带离每日的 routine,更本质地观察软件开发与迭代,反过来发现一些既有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这是每天做老系统和迭代性质的需求时不易察觉的。
软件工程没有究极银弹,但是一些暴露的初级问题显然是可以通过流程规划和一些 tricks 解决的,这是此次比赛除了赛题和产品本身外,带来的另一收获。
## 1. AI相关技术研究和实践
- 深入了解了多个API提供商(OpenAI、Anthropic、Cerebras)的特性和用法
- 关注AI开发的工程规范,包括结果约束、流式输出等技术细节
- 学习了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最佳实践
- 研究了语义搜索等具体应用场景
## 2. 开发工具和最佳实践
- 关注FastAPI的最佳实践,特别是全局实例+async的使用模式
- 学习了SSH Remote开发模式的应用
- 了解了bolt、Linux等基础开发工具和环境
## 3. 知识管理和学习方法
- 整理了英语学习的方法论,特别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重点
- 关注播客、信息源等知识获取渠道
- 研究快速失败法则等项目管理方法
## 4. 投资和理财
- 研究杠杆的概念和应用
- 关注香港开户和投资相关实践
- 学习贝叶斯等概率论知识在投资中的应用
## 5. 项目管理和工程实践
- 整理了管理学相关知识
- 研究DDD等设计模式的应用
- 关注创新和快速失败等工程方法论
总体来看,你近期的学习和研究主要集中在AI技术应用、工程开发实践、知识管理和投资理财等领域,表现出对技术和个人成长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