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周末学习的任务最好做到****pdca****,把这个准则加入到一切皆项目中** **有一种****commit****的思想才能最大化利用好大碎片时间完成支线任务**
PDCA 循环(Plan-Do-Check-Act)是一种持续改进的思维框架和工作方法,源自质量管理领域,也常被称为“戴明环”(Deming Cycle)或 “休哈特循环”(Shewhart Cycle)。其核心理念是:把任何需要改进的事务视为一个可反复迭代的闭环,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四个步骤,不断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循环思维: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Plan”的起点——每走完一圈,你都基于新基线重新出发。
小例子:个人学习 PDCA
1. Plan:决定在 8 周内把英语听力从 B2 提升到 C1;分析弱项是“连读听辨”,选择每日 30 min Shadowing + 周末 1 次 TED 精听。
2. Do:第 1-2 周先对 2 篇 TED 演讲做精听+跟读,并用 Notion 记录错误句型。
3. Check:第 3 周做英专八听写测试,对比基线错词率从 25 % 降到 15 %,连读错误仍占 60 %。
4. Act:保留 Shadowing,新增每晚听 VOA 慢速→正常速渐进练习;同时把错误句型整理成 Anki 卡片。进入下一轮 PDCA。
常见应用场景
• 制造业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必备工具;
• 软件开发:敏捷迭代(Sprint)可看作短周期 PDCA;
• 个人效率:周计划 → 执行 → 复盘 → 优化;
• 产品运营:A/B 测试、增长黑客都离不开 PDCA 的数据-改进闭环思维。
为什么有效?
1. 结构化:把“目标-行动-反馈-调整”拆成可操作步骤,避免陷入空谈。
2. 风险可控:先小范围试点(Do),再根据数据决定是否扩大。
3. 知识沉淀:Check & Act 阶段促使经验转化为流程资产。
4. 持续改进文化:强调“永无止境”的迭代心态,而非一次性完美。
小练习:选一个你正头疼的小项目(例如整理个人知识库或优化代码部署流程)。用表格写下 P 阶段的目标与对策,限定 1 小时内启动 D 阶段。三天后回到表格填写 C 阶段数据,并思考至少一条 A 阶段的后续动作。
下次我们可以一起复盘你的结果,让这条 PDCA 真正滚起来!
如果你计划把 PDCA 引入团队流程、个人 OKR 或某个具体项目,告诉我场景,我可以帮你做更细化的模板或落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