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 Wikipedia,像编程一样去做笔记,多构造可复用的子模块。 <!-- more --> 用 Obsidian 很久了,写过的 md 前前后后应该也有几百个了。双链是 OB 的一个卖点,但是我一直未以为意。过去的自己更崇尚结构化的笔记体系,[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md) 让我受益很大。但是双链一直没有深入尝试过,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在用 obsidian 这件事本身上,缺少 [Corrective feedback Loop](Corrective%20feedback%20Loop.md),中间完成拷贝参观过一次杰哥的 vault,但是其实没有过真正对比太多最佳实践。直到今天看到🔗[oldwinter/knowledge-garden: 我的第二大脑 second brain,我的数字花园 digital garden,用obsidian双链笔记软件写作而成 (github.com)](https://github.com/oldwinter/knowledge-garden) 这个仓库,受益良多。尤其是这句话 " 像编程一样去做笔记,多构造可复用的子模块 ",给了我很多启迪! 双链的本质是对文字实现了类似编程中指针的操作,其实非常符合我过去对于 [词汇量](词汇量.md) 的理解。联想到 DDD 开发,包括一些项目文档写作,其实对于公司的业务开发,可以统一一个 dictionary 模块,存放一些基本的概念。当这些概念再次出现时,直接指向就好了。而对于概念本身,可以在该唯一空间内不断打磨,精进。 利用 obsidian 的双链特性,打造 Wikipedia 一样用名词解释名词的业务知识库,可能是成为业务专家一条效率更高的路线。好处有三,弥补了文字本身不如代码有逻辑的缺点、抽象化的文字避免了代码的庞杂,原子化使得对一个概念的深入可以在一处不断更新、下推和外延。在老员工身上存在知识诅咒,但是如果面对未来的团队新人,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