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mmary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但是旅游帖子的语言有几个显著特征:
1. 口语化与歧义性高(如“去外滩吹风”、“西湖边小吃超多”);
2. 隐含位置信息多(如“拐角那家豆花店”、“那片沙滩超美”);
3. POI 边界模糊(“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迪士尼度假区”应视为同一实体)。
这意味着,传统 BERT 结构的 token-level NER 模型虽然在严格标签上表现好,但在旅游类文本这种非正式语境中,往往召回率低;而 Qwen 这类 LLM 则更能理解上下文、补全省略信息。
> 本质上我们遇到的是一个“实体表面串回对齐”的问题:模型只给出了实体文本(甚至给出的起止 offset 不可靠),我们需要把它重新
> 对齐回原文,找出每一个出现位置并保证实例互不重叠。换句话说,它就是“在一段文本里寻找多次出现的同一子串”并为每次出现分配
> 唯一区间的任务。
有了 Transformer 之后,NER 任务的解决方案发生了根本性的范式转移。
具体来说,当今 NER 任务最主流、最强大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预训练好的 Transformer 模型(如 BERT)+ 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层。
你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特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Domain-Specific NER)问题变体”——在这个变体中,任务目标不再是识别人名、地名、机构等通用实体,而是要从用户生成内容(UGC)中识别出旅游领域的POI(Point of Interest)实体。
⸻
🧩 一、问题本质:UGC + 领域实体 + 噪声语言
旅游帖子的语言有几个显著特征:
1. 口语化与歧义性高(如“去外滩吹风”、“西湖边小吃超多”);
2. 隐含位置信息多(如“拐角那家豆花店”、“那片沙滩超美”);
3. POI 边界模糊(“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迪士尼度假区”应视为同一实体)。
这意味着,传统 BERT 结构的 token-level NER 模型虽然在严格标签上表现好,但在旅游类文本这种非正式语境中,往往召回率低;而 Qwen 这类 LLM 则更能理解上下文、补全省略信息。
⸻
⚖️ 二、BERT vs Qwen 在「旅游 POI 识别」场景下的对比
维度 BERT(或 RoBERTa/MacBERT)Qwen(如 Qwen2.5-7B/14B/32B)
模型类型 Encoder-only 序列标注 Decoder-only 指令生成
输入格式 句子 + token 标签 prompt + 自然语言指令
语义能力 强调局部上下文 强调全局理解和补全
泛化性 对训练集依赖大 zero/few-shot 能力强
噪声鲁棒性 对拼写错误、表情符号敏感 能容忍非正式表达
输出结构 固定类别(BIO)可生成结构化 JSON
部署成本 极低 较高(显存/推理时间)
⸻
🧠 三、推荐策略:双阶段混合架构
在旅游场景中,最优实践是采用一种BERT + Qwen 的混合式信息抽取架构:
✅ 阶段 1:BERT 粗识别(结构高效)
• 使用 MacBERT-ner 或 DeBERTa-v3-base 微调;
• 任务:识别候选 POI 片段;
• 输出:高召回的实体边界。
✅ 阶段 2:Qwen 精判归一(语义理解)
• Prompt 示例:
请根据上下文判断以下候选地点是否是旅游景点或餐饮POI:
文本:我去了南京夫子庙旁边那家鸭血粉丝汤店
候选实体:["南京夫子庙", "鸭血粉丝汤店"]
输出格式:{"南京夫子庙": "景点", "鸭血粉丝汤店": "餐饮POI"}
• 作用:
• 判断是否为 POI;
• 补全缺失上下文(如“外滩”→“上海外滩”);
• 对同义表达进行标准化(如“迪士尼乐园”→“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
🧩 四、可选增强模块
模块 功能 说明
地理匹配(Geocoding)将识别出的 POI 匹配到高德/百度/自建库坐标 可基于 ES+Milvus 混合搜索
alias 正则表 将昵称映射为标准名(如“羊肉泡”→“羊肉泡馍”)提高标准化精度
多模态辅助 利用图片标题、EXIF 地点辅助验证 特别适合小红书风格帖子
⸻
💬 五、总结一句话
🔹 若你目标是高效、可部署、结构化输出 → 用 BERT 微调版 NER
🔹 若你目标是鲁棒性强、理解隐含地点、语义更准 → 用 Qwen(或其他 LLM)
🔹 若你想兼得二者之长 → BERT + Qwen 混合架构是当前最佳方案
⸻
是否希望我帮你画一个这样的混合架构图(输入帖子 → 粗识别候选 → Qwen 归一 → 输出标准 POI JSON)?
# Cues
# Notes
具体来说,当今 NER 任务最主流、最强大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预训练好的 Transformer 模型(如 BERT)+ 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层。
最流行的解决方案不再是精心设计一个复杂的、针对特定任务的模型(如 Bi-LSTM-CRF),而是转向了“预训练 + 微调”(Pre-train, Fine-tune)的范式。
---
## 新旧范式的对比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变化,我们来直接对比一下:
| 特征 | 旧范式 (Bi-LSTM-CRF) | 新范式 (BERT-based NER) |
|:--- |:--- |:--- |
| 模型核心 | Bi-LSTM + CRF | Transformer (BERT, RoBERTa等) |
| 知识来源 | 主要从当前 NER 任务的标注数据中学习。| 从海量无标注文本(如维基百科)中学习通用语言知识,再在 NER 数据上微调。|
| 架构复杂度 | 复杂。需要手动搭建 Embedding, Bi-LSTM, CRF 等多个模块。| 简单。在预训练模型之上,只需添加一个线性层。|
| 上下文理解 | Bi-LSTM 捕捉句子级别的上下文。| Transformer 的多层自注意力机制捕捉更深、更丰富的上下文。|
| 标签依赖 | 依赖显式的 CRF 层来学习标签转移规则。| 强大的上下文表示隐式地学习了标签依赖,CRF 变为可选。|
| 性能 | 曾经的 SOTA (State-of-the-art)。| 全面超越,成为新的 SOTA 基线。|
---
## 新范式 (BERT-based NER) 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过程非常优雅和高效:
1. 输入处理 (Tokenization):
句子不再是直接被切分成词,而是使用预训练模型的 Subword Tokenizer(如 WordPiece for BERT)。
例如,"U.N. official Ekeus heads for Baghdad." 可能会被切分成:`[CLS]`, `U`, `.`, `N`, `.`, `official`, `Ek`, `##eus`, `heads`, `for`, `Baghdad`, `.`, `[SEP]`。
`[CLS]` 是一个特殊的起始符,`[SEP]` 是分隔符。`##eus` 表示它是一个词的后续部分。
2. 通过预训练模型编码:
将这些 Subword Token 的 ID 输入到 BERT 模型中。
BERT 内部通过多层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机制,对每个 Token 进行深度的上下文编码。
最终,BERT 为每一个输入的 Subword Token 都输出一个高维的、富含上下文信息的向量(比如 768 维)。
3. 进行分类:
在 BERT 的输出之上,接一个非常简单的全连接线性层。
这个线性层的输入维度是 BERT 的输出维度(如 768),输出维度是 NER 标签的数量(如 `B-PER`, `I-PER`, `O` 等等的总数)。
对每一个 Token 的输出向量都独立地通过这个线性层和 Softmax,来预测它对应的 NER 标签。
4. 微调 (Fine-tuning):
整个模型(BERT + 新加的线性层)在你的 NER 标注数据上进行端到端的训练。
因为 BERT 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它只需要在少量标注数据上进行微调,就能很快地适应 NER 这个特定任务,并达到很高的性能。这正是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的威力。
5. 后处理:
由于输入是 Subword,需要将 Subword 的预测结果合并回原始的词。通常的做法是:只采用一个词的第一个 Subword 的预测标签作为整个词的标签。
---
## 为什么 CRF 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是新范式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
在 Bi-LSTM 时代,CRF 至关重要,因为它能防止模型产生 "B-PER I-LOC" 这种不合逻辑的标签序列。
但在 BERT 时代,CRF 变成了一个可选的、锦上添花的组件:
原因:BERT 强大的双向上下文表示能力,使得它在预测一个 Token 的标签时,已经隐式地考虑了周围 Token 的信息。模型在预训练阶段已经学到了大量的语言结构知识,它“知道”一个表示“人名开头”的 Token 后面,很大概率会跟着一个表示“人名内部”的 Token。
现状:
不加 CRF: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做法,性能已经非常强大。
加上 CRF (BERT-CRF):在某些数据集上,尤其是在标注数据较少时,在 BERT 之上再加一个 CRF 层,仍然可以带来微小的性能提升,因为它为模型提供了关于标签结构的显式约束。但这会增加模型的复杂性。
## 总结
有了 Transformer 之后,NER 的主流解决方案从一个“手工艺品”(需要精心设计 Bi-LSTM、CRF 等部件)变成了一个“工业化流程”:
1. 拿来一个强大的预训练模型(如 `bert-base-cased`)。
2. 在它上面加一个简单的分类头。
3. 用你的任务数据进行微调。
这个“Pre-train, Fine-tune”的范式不仅统治了 NER,也成为了当今 NLP 领域几乎所有任务(如文本分类、问答、情感分析等)的通用和标准解决方案。
___
# 🔹 规则 / 字典匹配(基础版)
- 方法:维护一个 POI 词典(旅游数据库,比如景区名单、地标清单),用 分词 + Trie 匹配 或 正则 来检测。
- 优点:实现简单、速度快。
- 缺点:新景点、别名、俗称识别不全。
# 🔹 命名实体识别(NER,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 方法:训练或 fine-tune 一个 NER 模型,让它识别 地名/景点类别的实体。
- 技术:BERT、RoBERTa、MacBERT、ERNIE 等中文预训练模型。
- 标注:需要标注语料,把 “白哈巴” $\rightarrow$ `LOC/POI`。
- 优点:对口语化表达、别名适应更好。
- 缺点:需要标注数据。
# 🔹 大模型 (LLM) Prompting
- 方法:直接给大模型提示:“请提取文中提到的景区/地名/POI”。
- 优点:零样本就能提取,鲁棒性强。
- 缺点:成本高,速度比 NER 慢,不一定稳定。
# 🔹 知识图谱 + NLP
- 方法:先用 NER 抽取候选实体 $\rightarrow$ 再跟已有旅游知识图谱(比如高德/携程 POI 数据库)做 实体链接 (Entity Linking)。
- 优点:能把 “空中草原” 这种俗称匹配到数据库里的标准 POI 节点。
- 缺点:需要维护数据库 + 实体对齐算法。
您好!根据斯坦福 CS224n 课程近几年的公开教学大纲和作业设置,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NER)通常是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一般不出现在以机器翻译和 Attention 为核心的 Lab 5 (或 Assignment 4/5) 中。
NER 任务通常有自己专属的作业,一般是在讲解完词向量(Word Vectors)和循环神经网络(RNNs)之后,但在讲解注意力机制和 Transformer 之前。这个位置通常是 Assignment 3。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CS224n 课程中 NER 任务的典型位置和内容:
---
## NER 任务在 CS224n 中的典型位置 (通常是 Assignment 3)
这个作业的目标是让你构建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 NER 系统。它的教学逻辑非常清晰:
1. 前置知识:你已经学习了词向量(如 Word2Vec/GloVe)和 RNNs(特别是 LSTM/GRU)。你知道如何将词语表示为向量,以及如何用 RNN 处理序列数据。
2. 任务定义:NER 的任务是识别并分类文本中的“命名实体”,比如人名(PER)、组织名(ORG)、地名(LOC)等。
输入:一个句子,如 "U.N. official Ekeus heads for Baghdad."
输出:为句子中的每个词打上一个标签,如 "B-ORG O B-PER O O O B-LOC O"
`B-` 表示一个实体的开始 (Beginning)
`I-` 表示一个实体的内部 (Inside)
`O` 表示不是实体 (Outside)
这是一个典型的序列标注(Sequence Labeling)问题。
3. 模型架构:这个作业会引导你构建一个经典的 Bi-LSTM-CRF 模型,这是在 Transformer 流行之前,NER 任务的 state-of-the-art ([[SOTA]]) 模型。
词嵌入层 (Word Embedding Layer):将输入的每个词转换为稠密的词向量。
双向 LSTM 层 (Bi-LSTM Layer):
一个前向 LSTM 从左到右读取句子,捕捉每个词的“上文”信息。
一个后向 LSTM 从右到左读取句子,捕捉每个词的“下文”信息。
将两个方向的隐藏状态拼接起来,得到每个词的、包含了完整上下文信息的表示。这对于 NER 至关重要(比如,要知道 "Washington" 是指人名还是地名,必须看上下文)。
线性层 (Linear Layer):将 Bi-LSTM 的输出映射到每个标签的得分(logits)。
条件随机场层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CRF) (可选,但通常是重点):
这是这个模型架构的点睛之笔。简单的 Softmax 独立地为每个词预测标签,可能会产生不合法的标签序列(比如 `B-PER` 后面跟着 `I-LOC`)。
CRF 层会学习标签之间的转移规则(比如 `B-PER` 后面很可能跟着 `I-PER`),从而在整个句子层面找到一个最优的标签序列。它考虑了标签之间的依赖关系。
4. 你在作业中要做什么:
实现词嵌入的查找。
构建 Bi-LSTM 模型来编码句子。
实现损失函数(通常是交叉熵损失)。
(如果涉及 CRF)实现 CRF 层的维特比解码(Viterbi decoding)算法,以找到最优标签路径。
编写训练和评估代码,在 CoNLL-2003 等标准 NER 数据集上测试你的模型性能。
---
## 总结:Lab 5 (A4/A5) vs. NER Lab (A3)
| 特征 | Lab 5 (A4/A5) - 机器翻译 | NER Lab (A3) - 命名实体识别 |
|:--- |:--- |:--- |
| 核心任务 | 序列到序列 (Seq2Seq) | 序列标注 (Sequence Labeling) |
| 输入 | 源语言句子 | 单个句子 |
| 输出 | 目标语言句子 | 句子中每个词的标签序列 |
| 核心技术 | 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 | 双向 LSTM (Bi-LSTM), CRF |
| 模型架构 | Encoder-Decoder | Embedding $\rightarrow$ Bi-LSTM $\rightarrow$ Linear $\rightarrow$ (CRF) |
| 教学目标 | 理解信息瓶颈,掌握 Attention,为 Transformer 铺路 | 理解 RNN 如何处理序列,掌握序列标注任务的经典解法 |
所以,CS224n 的课程设计是有清晰的递进关系的:
1. 先用 NER 任务让你熟练掌握 RNN 在序列标注上的应用。
2. 然后用机器翻译任务引出 RNN 的局限性(信息瓶颈),并引入 Attention 机制作为解决方案。
3. 最后,基于 Attention 机制,讲解并实现 Transformer 模型。
因此,NER 任务是课程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环节,但它和以 Attention 为主题的 Lab 5 是分开的。
你这个问题属于命名实体识别(NER)在垂直领域迁移的经典变体,具体是“开放领域生成文本的地点识别(POI NER)问题”。它融合了两个难点:
1. 生成式文本(GPT输出)结构松散 $\rightarrow$ 缺乏统一格式、上下文丰富但实体边界模糊。
2. POI实体往往多模态多粒度 $\rightarrow$ 涉及景点、餐厅、地理区域、线路、地标等类型(如“九溪烟树”“杭州西湖” vs “天目山徒步线”)。
⸻
🧩 一、你遇到的经典问题变体
这是「结构化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中的一个子任务:
从非结构化的旅行文本中识别地点(POI)、活动(Activity)、交通(Transportation)等命名实体。
在NLP研究分类中,它属于:
NER for Generative Text $\rightarrow$ Domain Adaptation $\rightarrow$ Tourism POI Extraction
⸻
🧠 二、可选Baseline模型(按复杂度分层)
1️⃣ 简单可复现类(轻量Baseline)
适合快速启动或标注少的场景:
| 模型 | 思路 | 优点 | 备注 |
|:--- |:--- |:--- |:--- |
| spaCy NER(en_core_web_trf)| 基于RoBERTa的通用NER | 轻量、好部署 | 支持增量训练,可用少量POI数据微调 |
| BERT-CRF | token分类 + 条件随机场 | 经典NER架构 | HuggingFace已有成熟模板 |
| BERT + Gazetteer辅助匹配 | 规则+模型结合 | 提升POI召回率 | 可导入大众点评/携程POI词典 |
⸻
2️⃣ 中等强度类(领域自适应)
适合GPT生成文本的风格(口语化、上下文冗余):
| 模型 | 思路 | 优点 | 适配GPT文本 |
|:--- |:--- |:--- |:--- |
| LUK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with Knowledge Embeddings) | 将地名、实体链接到知识库 | 处理模糊地名优秀 | 非常适合旅行POI实体 |
| mBERT / XLM-R + CRF | 多语言NER | 可跨中英混合场景 | GPT输出中常混中英 |
| Qwen2.5-NER 或 Baichuan2-NER LoRA | 中文专用LLM微调 | 对旅游、地名领域泛化好 | HuggingFace已有中文NER数据可用作warm start |
⸻
3️⃣ 高级类(生成式与结构化融合)
适合直接从GPT生成的行程文本中解析结构:
| 模型 | 思路 | 优点 | 特点 |
|:--- |:--- |:--- |:--- |
| T5 / BART 抽取式微调 (Text2Text NER) | 把NER任务转为“序列到序列” | 可直接生成JSON格式输出 | 对GPT文本更稳健 |
| StructBERT + Prompt-tuning | 用prompt引导标注 | 低样本效果好 | 结合你已有GPT prompt体系 |
| GLiNER (Generalist Lightweight NER, 2024) | 支持零样本、领域自适应 | 无需再训练,可直接试 | HuggingFace开源,适合POI抽取 |
⸻
🧪 三、可快速试的Baseline推荐
如果你要在实际系统中嵌入:
✅ 零样本快速实验
```python
from gliner import GLiNER
model = GLiNER.from_pretrained("urchade/gliner_base")
text = "早上游览杭州西湖,下午去九溪烟树徒步。"
entities = model.predict_entities(text)
print(entities)
```
输出示例:
```json
[{"entity":"杭州西湖","label":"POI"},{"entity":"九溪烟树","label":"POI"}]
```
✅ 有标注数据微调
可基于 bert-base-chinese + CRF 或使用 HuggingFace 的 run_ner.py。
⸻
🧭 四、进阶方向
• 混合规则体系:结合大厂POI字典 + NER模型(如“地名 + 动作词”模板)。
• 上下文消歧:通过 LLM prompt 判断“九溪”是地名还是饮品店。
• 多模态增强:若GPT输出中包含图片/地图链接,可引入视觉POI对齐。
⸻
是否希望我帮你:
1. 设计一个适用于旅行规划文本的 NER 训练数据 schema(包括 POI / Activity / Time / Transport 标签),
2. 并提供一个可直接在 HuggingFace Trainer 上跑通的 baseline 代码模板?明白了,你问的是模型推理(inference)耗时,不是训练时间。下面给出常见NER模型在单句(约50词)或单条GPT生成行程段落输入下的平均推理时间估计👇
⸻
⚙️ 一、CPU与GPU推理时间对比(每条文本)
| 模型 | 模型大小 | 设备 | 推理耗时(平均)| 备注 |
|:--- |:--- |:--- |:--- |:--- |
| spaCy en_core_web_trf | 400 MB(RoBERTa-base)| CPU | 60–100 ms | 实时可用,速度最快之一 |
| BERT-CRF (bert-base-chinese) | 110 M 参数 | GPU | 15–30 ms | 高精度、低延迟 |
| mBERT / XLM-R base | 270 M | GPU | 30–60 ms | 适合中英混合文本 |
| GLiNER (urchade/gliner_base) | 100 M | CPU | 80–150 ms | 零样本即用,速度可接受 |
| T5-base Text2Text NER | 220 M | GPU | 50–120 ms | 可直接输出JSON结构 |
| Qwen2.5-1.8B NER LoRA | 1.8 B | GPU(A100)| 200–400 ms | 中文上下文理解强,代价高 |
| Qwen2.5-7B full model | 7 B | GPU(A100)| 0.8–1.5 s | 适合批量异步处理,不实时 |
⸻
⚡ 二、整体系统吞吐量(约数)
• 轻量模型(spaCy / BERT-CRF):每秒 20–50 条文本
• 中型模型(XLM-R / T5):每秒 5–15 条文本
• 大型LLM(Qwen / ChatGLM):每秒
lt;2$ 条(适合批处理)
⸻
🧩 三、实践建议
| 场景 | 推荐模型 | 单条耗时 | 说明 |
|:--- |:--- |:--- |:--- |
| 实时接口抽POI(如 GPT 生成后立即展示)| spaCy 或 BERT-CRF | lt;0.1$ s | 响应快、轻部署 |
| 批量离线清洗(每天几千条GPT行程)| GLiNER / T5-base | 0.1–0.3 s | 支持零样本或结构化输出 |
| 精准标注/评测 | Qwen2.5-LoRA | 0.3–0.5 s | 需GPU,但POI召回更稳 |
⸻
如果你告诉我你想跑的环境(例如“Mac本地CPU”“服务器A100”“T4云GPU”),我可以给出更精确的毫秒级推理时间估算和批处理策略(batch size/最大并发数)。要我帮你算一下吗?
你这个问题属于命名实体识别(NER)在垂直领域迁移的经典变体,具体是“开放领域生成文本的地点识别(POI NER)问题”。它融合了两个难点:
1. 生成式文本(GPT输出)结构松散 → 缺乏统一格式、上下文丰富但实体边界模糊。
2. POI实体往往多模态多粒度 → 涉及景点、餐厅、地理区域、线路、地标等类型(如“九溪烟树”“杭州西湖” vs “天目山徒步线”)。 ⸻
🧩 一、你遇到的经典问题变体 这是「结构化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中的一个子任务: 从非结构化的旅行文本中识别地点(POI)、活动(Activity)、交通(Transportation)等命名实体。 在NLP研究分类中,它属于: NER for Generative Text → Domain Adaptation → Tourism POI Extraction ⸻
🧠 二、可选Baseline模型(按复杂度分层)
1️⃣ 简单可复现类(轻量Baseline) 适合快速启动或标注少的场景: 模型 思路 优点 备注 spaCy NER(en_core_web_trf)基于RoBERTa的通用NER 轻量、好部署 支持增量训练,可用少量POI数据微调 BERT-CRF token分类 + 条件随机场 经典NER架构 HuggingFace已有成熟模板 BERT + Gazetteer辅助匹配 规则+模型结合 提升POI召回率 可导入大众点评/携程POI词典 ⸻ 2️⃣ 中等强度类(领域自适应) 适合GPT生成文本的风格(口语化、上下文冗余): 模型 思路 优点 适配GPT文本 LUK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with Knowledge Embeddings) 将地名、实体链接到知识库 处理模糊地名优秀 非常适合旅行POI实体 mBERT / XLM-R + CRF 多语言NER 可跨中英混合场景 GPT输出中常混中英 Qwen2.5-NER 或 Baichuan2-NER LoRA 中文专用LLM微调 对旅游、地名领域泛化好 HuggingFace已有中文NER数据可用作warm start ⸻
3️⃣ 高级类(生成式与结构化融合) 适合直接从GPT生成的行程文本中解析结构: 模型 思路 优点 特点 T5 / BART 抽取式微调 (Text2Text NER) 把NER任务转为“序列到序列” 可直接生成JSON格式输出 对GPT文本更稳健 StructBERT + Prompt-tuning 用prompt引导标注 低样本效果好 结合你已有GPT prompt体系 GLiNER (Generalist Lightweight NER, 2024) 支持零样本、领域自适应 无需再训练,可直接试 HuggingFace开源,适合POI抽取 ⸻
🧪 三、可快速试的Baseline推荐 如果你要在实际系统中嵌入:
✅ 零样本快速实验 from gliner import GLiNER model = GLiNER.from_pretrained("urchade/gliner_base") text = "早上游览杭州西湖,下午去九溪烟树徒步。" entities = model.predict_entities(text) print(entities) 输出示例: [{"entity":"杭州西湖","label":"POI"},{"entity":"九溪烟树","label":"POI"}]
✅ 有标注数据微调 可基于 bert-base-chinese + CRF 或使用 HuggingFace 的 run_ner.py。 ⸻
🧭 四、进阶方向 • 混合规则体系:结合大厂POI字典 + NER模型(如“地名 + 动作词”模板)。• 上下文消歧:通过 LLM prompt 判断“九溪”是地名还是饮品店。• 多模态增强:若GPT输出中包含图片/地图链接,可引入视觉POI对齐。 ⸻ 是否希望我帮你:1. 设计一个适用于旅行规划文本的 NER 训练数据 schema(包括 POI / Activity / Time / Transport 标签),2. 并提供一个可直接在 HuggingFace Trainer 上跑通的 baseline 代码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