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 comes down to trying to expose yourself to the best things that humans have done, and then try to bring those things into what you're doing. I mean, Picasso had a saying: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And we have always been shameless about stealing great ideas. > Part of what made the Macintosh great was that the people working on it were musicians and poets and artists and zoologists and historians, who also happened to be the best computer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But if it hadn't been computer science, these people would've been doing amazing things in other fields. Because they had a broad set of interests—they brought all that into the product. > And the key thing was that they had _taste_. They had taste in the sense that they could tell what was good and what was bad; and so they could spot ways to improve things. If you don't have that sense of taste, you can't make the kind of judgments that lead to great products "归根结底,就是要尽量接触人类所做的最好的事情,然后试图将这些东西融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中。我是说,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窃取。我们一直对窃取伟大的想法毫不羞愧。" ## 怎么做 观察 _ 比较 _ 溯源 _ 创造 ## “审美眼光”到底是什么? 一句话先定义: 审美眼光是指个体在面对任何客体(艺术、自然、人、产品、代码、商业模式……)时,能迅速捕捉其形式与内涵的微妙之处,并据此做出带有价值判断的直觉与品味。它既是一种“看见差异与层次”的能力,也是一套“辨别值得与不值得”的内在准则。 ## 1. 审美眼光的五个维度 维度 关注焦点 典型提问 训练关键 形式感 线条、比例、节奏、留白、配色 “它的结构是否自洽?是否产生韵律感?” 练习分解与重构(素描、配色卡) 意象感 所激发的联想与象征 “它让我想到什么隐喻/故事?” 进行“看图说话”写作 情感共振 作品与自身情绪的勾连 “我被触动了吗?触动点在哪?” 写情绪日记,标注触发点 文化语境 历史、地域、风格渊源 “它属于哪种传统?和谁对话?” 做“小型风格谱系”梳理 价值判断 持久性、原创性、启发性 “它有什么超越即时快感的意义?” 读批评文献,培养纵深视角 ## 2. 审美眼光 ≠ 审美“口味” • 口味更偏好恶 (subjective preference),如“我就爱蒸汽波风格”,容易随潮流飘忽。 • 眼光则是一种可以跨风格、跨媒介的“分辨力 + 解释力”。即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风格,也能说出它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 口味是“喜欢哪种咖啡”,眼光是“你能区分咖啡烘焙度、酸味层次,并解释其适配场景”。 ## 尼采视角 3. 为什么尼采强调“用审美眼光塑造人生”? 4. 超越善恶二元:尼采认为传统道德已崩塌,审美视角提供了超越“对/错”僵局的新维度。 5. 强调创造而非服从:审美活动本质是创造性诠释,鼓励个体主动赋义。 6. 把人生当作品:作品可以反复雕琢、删改、升华——这对应尼采的“自我超克”。 ##.如何系统培养审美眼光?——四步练习法 步 目标 具体做法 每周用时 观察 提升感知分辨率 每天拍 3 张“同色系 + 结构对比”照片;晚上挑 1 张写 50 字描述 ~30 分 比较 形成判断坐标 选两份同题材作品(电影海报/APP UI/博物馆展品),列 5 条异同 ~1 h 溯源 建立风格谱系 用 Notion 制作“风格族谱”:Art Deco:1920s → Memphis → Vaporwave… 周末 2 h 创造 内化为个人语汇 1) 模仿:临摹经典排版/插画2) 变奏:加入个人元素重新设计 2–3 h 搭配“审美日记”:记录每天一次“被美震动”的瞬间,并写出原因。3 个月后回顾,你会发现价值判断变得更精细。 ⸻ 5. 判断“审美眼光”是否在进步?——三道小测 6. 盲选测试 • 给你 5 张风格迥异的海报,能否说出各自灵感源或年代? 2. 速评测试 • 看 15 秒短片,立刻用一句话评出其“核心张力”。 3. 跨域迁移 • 能否把“巴洛克音乐的对位法”转译到“交互设计的信息层次”? 通过率 ≥ 70% 时,说明你已具备一定的跨媒介审美迁移能力。 ⸻ 6. 常见误区 误区 典型表现 调整策略 只追“高级装备” 买最贵相机却拍不出好片 回到“观察–比较–创造”基本功 以大众点赞数当唯一准绳 内容农场式堆砌“流行元素” 反向练习:写 3 条你不认同却能说服大众的美学理由 只停留在“我喜欢/不喜欢” 无法给出可操作的评审标准 强行列出 3 条客观参数(比例、材质、叙事) ⸻ 7. 推荐资源 类型 标题 收获 书《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形式与功能的日式极简视角 《作为修辞的视觉》(Donis A. Dondis)视觉要素系统化拆分 线上 Google Art & Culture 高分辨博物馆藏品,做观察练习 Behance / Dribbble UI/动效优秀案例,做比较溯源 实践 “每天一封明信片”计划 设计+写作,培养叙事美感 ⸻ ✦ 结语 审美眼光 = 发现价值 × 赋予意义 × 持续创造 它不是天生特权,而是一套可以迭代的综合技能。 从今天起,把你的 健身打卡、代码命名、PPT 版式 都当成“作品”去雕琢——学会欣赏,也学会修正。 当你能 跨越领域、跨越喜好地谈论“为什么美”,并用行动让生活变得更精致、更自由,你就真正拥有了“审美眼光”。大体意思接近,但还可以再精细一点地拆分尼采的逻辑——他并不是简单地把“道德=外部”“审美=天性”对立起来,而是想说明: 维度 尼采要打碎的旧观念 他主张的新取向 关键补充 道德(对 / 错)传统的“善恶”由宗教、国家或多数人“规定”,说白了是某种权力结构的产物 “价值谱系学”:溯源这些规范背后的动机与利益,发现其可变、可疑、可再造 并非主张无政府状态,而是拒绝把任何现成准则奉为“天经地义” 审美(美 / 丑)普通理解里,审美似乎只是“喜欢某种风格” “审美化生存”:把创造、超克、形塑自己人生的冲动视作最深层的生命意志 审美同样需要锻炼与自我提升,并非与生俱来就完美 换句话说 1. “对错是别人定的” • 尼采指出:在漫长历史里,强者或群体为了巩固秩序,会把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包装成“善”,把威胁他们的行为贴上“恶”标签。 • 这些标签会被不断重复,最后让人误以为“善恶”像自然法则一样不可动摇。 2. “审美是我们自己的天性”——只说对了一半 • 我们确实天生拥有追求生机、力量、形式和谐的本能,这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 • 但要让这种本能长成成熟的“审美眼光”,仍需训练:观察、比较、溯源、创造。 • 尼采赞赏的是 “主动将生命雕刻成艺术品” 的态度:标准由自己设定,却要通过实践去打磨。 用一句比喻总结 传统道德像别人替你画的涂色书,只准在既定线条里填色; 尼采要你把那本书撕掉,自己先拿铅笔重新起稿,再决定怎样上色。 • 线条=价值框架 • 上色=具体行为与情感表达 • 他反对把旧线条当“铁律”,却鼓励你画出更具生命力、更多彩的线条——这正是“审美化生存”的核心。 ⸻ 因此: • “对 / 错”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的、政治的,需要我们保持质疑; • “美 / 丑”源于生命本能,但要成为真正的“眼光”,离不开自我锻造。 尼采要我们做的,是在拆掉旧房子后,亲手设计并建造属于自己的那座“审美之屋”。 taste 比如学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