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逃离舒适区,就是找到学习过程中最痒的那个点,然后不断刺激,直到不痒** 在技术层面(也就是 how - 怎么做的层面)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来。在内容层面(也就是 what- 做什么的层面)则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 一个人怎么样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 Iris Pan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669474/answer/2333425847 # 四个思路 - 现实世界:**打破单一环境→削弱过拟合** 主动接触与你“不是一类人”的群体与场景,用“把他们当作另一物种”式的观察,抑制“以己度人”的自动化评判。 - 文学世界:对非主流文创现实主义文创作品的多频次阅读 **沉浸极端叙事→发现不对称性** 非主流现实主义作品(如《暗金丑岛君》)把现实的灰暗与极端放大,帮助我们识别生活中被“人设管理”掩盖的复杂人性与动机。 - **补足科学视角→刷新解释工具** 认知科学与计算科学提供一套更客观、更可验证的概念体系,相当于升级“操作系统”,让你能看见原来看不见的模式。 - **观摩极客天花板→重估自我坐标** 在任何爱好里追踪顶级玩家的极限做法,会让你的“能力评估仪”重新校准,既防止妄自尊大,也激发进阶动力。 # 1. 解构多样化的现实环境样本 简而言之,就是要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去接触(可以是观察)与自己不是一个成长圈子、地域、专业、学历、职业、道德观等等的人,然后尝试包容多样化,共情他们的情绪、言行、决策等,共情之后,去解析他们的决策回路、道德观的来源、利益逻辑和社交驱动(人格外部性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对抗舒适感的办法是不要把对方看成同类,要看成另外一种人,以阻遏以己度人的过拟合和道德冲突产生的批判感。 # 2 之前我总给一些朋友推荐《暗金丑岛君》,或者一些明显不在主流叙事的文创作品,其目的,就是在大家的多频次阅读下,体会世界多样性的极端化。 由于绝大多数人在现实中会进行人设管理,这种极端化在现实观察中很难获得和解析,但广泛存在(人格障碍者在成熟社会人群占比应超过15%)。 对极端化非主流叙事的阅读,能够帮助寻找不对称性,从而触发对于思想钢印和虚假舒适感破除或者迭代的涌现,以扩展认知深度和博弈宽度。 3,对[认知科学](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670596228&content_type=Answer&match_order=1&q=%E8%AE%A4%E7%9F%A5%E7%A7%91%E5%AD%A6&zhida_source=entity)和[计算科学](https://zhida.zhihu.com/search?content_id=670596228&content_type=Answer&match_order=1&q=%E8%AE%A1%E7%AE%97%E7%A7%91%E5%AD%A6&zhida_source=entity)基础知识的了解。 这部分如果基础不彰,可以通过科普书、学术史来进行筑基,之前我在书单中推荐过很多这样的书籍。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学会范式和做题,而更多的是了解其术语、概念,以及寻找其中与我们过往经历和实践中,一些未被发现的科学视角,从而帮助祛除过拟合和自洽。 4,在某个爱好领域,接触到最极客的内容。 人们的自洽,很多时候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低估化或者高估化。 因而,在任何一个爱好领域,去真的了解到,极客巅峰的能力和表达,都会帮助我们对整个自我认知的评估更加的客观,从而驱动自己有进步的意识。 同时,这种行为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如何在别的领域进行赏析和进步,发现对于事物解析和处理的更多视角。 比如,你喜欢做饭,你就实践上开始练习,并且去真的搞明白最极客的米其林三星厨师是如何发明新菜的;你喜欢我的世界,就要知道在某类工厂设计上,世界记录保持者能做到什么样子,如何做到的。 现在自媒体上其实有很多赛道的类似内容,但都被低质量奶头乐给稀释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