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ummary volcengine/deepseek-v3-250324-web volcengine/deepseek-r1-250528-web volcengine/deepseek-v3.1-web # 🧩 Cues # 🪞Notes 你的理解基本正确!让我分析一下 Parlant 的实现机制: ## Parlant 的多次 LLM 调用 根据项目描述,Parlant 引擎会持续重新评估对话状况、检查相关指南、收集必要信息并重新评估其方法。这意味着: **每轮对话可能涉及的 LLM 调用:** 1. **上下文理解** - 理解当前对话状态 2. **Guideline 匹配** - 从大量规则中筛选当前相关的 3. **Journey 选择** - 判断应该激活哪个对话旅程 4. **工具调用判断** - 决定是否需要调用工具及参数推断 5. **响应生成** - 最终生成回复 所以你说的没错 - **Parlant 用更多的 LLM 调用换取了更好的控制能力**。 ## 成本对比 **传统方案(意图识别 + Workflow):** ```Java 每轮对话 = 1-2次 LLM 调用 - 意图识别:1次 - 可能的槽位填充:0-1次 ``` **Parlant 方案:** ```Java 每轮对话 = 3-6次+ LLM 调用(估算) - 上下文分析 - 规则匹配 - Journey 管理 - 工具判断 - 响应生成 ``` ## 这个 trade-off 值得吗? **值得的场景:** - **复杂规则系统**:如果你有50+条规则,传统方案的 prompt 会爆炸,效果反而差 - **高准确性要求**:金融、医疗等领域,多花点成本换准确性是值得的 - **频繁规则变更**:业务规则经常改,Parlant 的结构化方式更易维护 - **对话复杂度高**:多意图交织、频繁跳转的场景 **不值得的场景:** - **简单 FAQ**:10个以内的简单意图 - **成本敏感**:高并发、低利润的场景 - **确定性流程**:比如表单填写,传统 workflow 就够了 ## 优化思路 如果用 Parlant,可以考虑: 1. **缓存策略**:相似对话上下文的 Guideline 匹配结果可以缓存 2. **分层架构**: - L1: 简单意图识别(1次调用)→ 简单场景直接处理 - L2: 复杂场景才进入 Parlant 的完整流程 3. **小模型预筛选**:用小模型做初步判断,大模型做最终决策 ## 我的看法 Parlant 的价值不仅仅在"调用更多次 LLM",而在于: - **结构化的 prompt 管理**:把复杂 prompt 拆解成可组合的小块 - **动态上下文注入**:只给 LLM 当前需要的信息,避免注意力漂移 - **可维护性**:业务规则和代码分离 **如果你的场景规则数 < 20,对话流程相对固定** → 意图识别 + Workflow 更合适 **如果规则数 > 50,或者对话需要频繁在多个场景间跳转** → Parlant 的额外成本是值得的 你的项目大概有多少条业务规则?对话的复杂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