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为了解决翻译任务中 input 和 output 的长度不一致
本质是对[token](token.md)做数字化,让文本能够进入一个[[潜空间]]
方法有[[tokenizer]]和[[独热编码one hot]],一个是所有[[token]]到 1 维向量,一个是维度个数等于[[token]]数量,都太极端了,所以合理的方式是介于二者中间的[嵌入 embedding](嵌入%20embedding.md)
**
![CleanShot 2025-07-13 at
[email protected]|1000](https://imagehosting4picgo.oss-cn-beijing.aliyuncs.com/imagehosting/fix-dir%2Fmedia%2Fmedia_QNYxb9RwJc%2F2025%2F07%2F13%2F16-57-04-edda0785b303a4cf922ee1628f46bdf2-CleanShot%202025-07-13%20at%2016.56.54-2x-7fd424.png)

从**计算本质**上看,几乎所有的神经网络确实都可以被视作「线性变换 + 非线性激活」的反复堆叠——也就是你所说的
$h^{(l)} = \sigma\bigl(W^{(l)}h^{(l-1)} + b^{(l)}\bigr)$
**但为何还要谈论"编码器-解码器"这种更高层的结构名称?**它并不仅仅是给几层网络换了个"花哨的名字",更多是出于**任务需求**和**网络拓扑**的考量。
下面从几个角度说明,为什么"编码器-解码器"的结构并非只是简单的线性+非线性,而是对网络**功能与信息流**的"特殊组织":
---
## 1. 模块的功能与信息流方向不同
在很多序列到序列 (Seq2Seq) 或复杂预测任务里,我们常常将网络的整体流程划分成"编码 (Encoder)"和"解码 (Decoder)"两大模块:
1. **编码器 (Encoder)**
- 主要负责"读取"输入数据(可能是句子、图像、音频等),逐步将外部信息压缩/编码成内部的表示(隐藏向量)。
- 例如在 NLP 任务里,编码器通常接收源语言序列 {x1,x2,… }\{x_1, x_2, \dots\},输出一系列隐藏状态或一个总结向量,表示对整句的理解。
2. **解码器 (Decoder)**
- 接收编码器的输出或上下文向量,再"解码"出目标信息(可能是翻译后的序列、预测标签等)。
- 在神经机器翻译中,解码器每一步需要基于**当前解码状态**以及**编码器输出**,逐词地生成目标序列 {y1,y2,… }\{y_1, y_2, \dots\}。
如果单纯只看"数学运算",的确都是矩阵乘法加激活函数;但是在**信息如何流动**、**哪些参数在什么阶段共享/独立**、**如何组织多步生成**等方面,编码器与解码器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接口。
- 举例:在机器翻译中,编码器要一次性处理整句并得到一个上下文向量 cc,解码器则在每个目标词生成时,都会用到这个 cc(或者结合注意力机制 focus on 源句不同位置)以及上一步预测的词。
- 这种"循环式地生成输出"的流程,和"统一式地将整句编码成向量"的流程,就能形成鲜明的**功能区分**。
---
## 2. 模块化设计带来更灵活的组合与扩展
虽然核心仍是「线性+非线性」,但把网络划分为编码器、解码器这类**功能块**能让我们:
1. **更灵活地组合**不同类型的模块。
- 比如图像到文本描述 (Image Captioning) 里,可将 CNN 作为编码器(处理图像,输出视觉特征),RNN/Transformer 作为解码器(生成描述文本)。
- 如果我们只把它们看作"第 ll 层、第 l+1l+1 层",就难以直观地表达不同模块各自的输入输出形式。
2. **易于针对特定功能进行改进**。
- 我们可以对编码器部分做双向 RNN、多层卷积、注意力机制等各种增强,也可以单独改进解码器部分(例如增加 Beam Search 的生成策略)。
- 这种"**模块化思路**"能让研发与实验更具可控性。
3. **反映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的区别**。
- 训练时,编码器和解码器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据喂法(例如,解码器常常需要训练策略,如 Teacher Forcing,或者结合已生成的词来继续解码)。
- 推理时,解码器会一边生成输出、一边更新自己的隐藏状态,这和普通全连接层一次性前向计算有显著区别。
---
## 3. "门控结构"或"注意力机制"超越简单的 σ(Wx+b)\sigma(Wx + b)
在 RNN(或 LSTM、GRU)中,每个时间步不再只是
$h_t = \sigma(W h_{t-1} + U x_t + b)$
- $h_t$ 是当前时刻t的隐藏状态
- $h_{t-1}$ 是上一时刻的隐藏状态
- $x_t$ 是当前时刻的输入
- $W$、$U$ 和 $b$ 是可学习的参数
- $\sigma$ 是非线性激活函数
而是引入了**门控机制** (gates) 或**记忆单元** (memory cell)。比如 LSTM 中有遗忘门、输入门、输出门,GRU 中有更新门、重置门,Transformer 中也会有自注意力等结构。
这些结构的出现让"**单纯的一层线性映射 + 激活函数**"变得更复杂,已经不是直接套用下面公式就能涵盖的。
$h^{(l)} = \sigma\bigl(W^{(l)}h^{(l-1)} + b^{(l)}\bigr)$
**门控**让网络可以"有选择地保留或遗忘"过往信息;**注意力**让网络可以"动态地为输入序列不同位置分配权重"。这些都是在公式层面额外引入了许多**参数化操作**和**非线性控制**,不再是一次性地把上一层的输出扔进某个函数这么简单。
因此,把它们笼统地写作"线性+激活"虽然**本质运算**依旧是矩阵乘法加上元素级操作,但**结构/连接模式**有了显著差异,也对应了不同的学习功能。
---
## 4. 任务驱动下的架构与普通层堆叠的差别
- 在实际大型系统(如机器翻译、对话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中,往往需要把多个神经网络模块串起来,每个模块完成不同"子任务",其输入输出的形态、时间步循环方式、损失函数都可能不同。
-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把所有操作都写成某些层的前向计算,固然在低层次上是"同样的公式",却难以**清晰地标识出**:哪些层是感知、哪些是推理、哪些是生成、哪些是辅助监督等等。
- 「编码器-解码器」是非常典型且被实践验证了的**结构化模式**: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训练过程、理解中间的表示,以及在推理时拆分任务流程。
---
## 5. 小结
- **从最底层的数学运算上看**,神经网络确实绕不开「矩阵乘法 + 非线性激活」这条主线;你所说的"所有网络本质相同"可以理解为"它们都遵循类似的核操作"。
- **但在更高层的架构设计**中,什么时候读入数据、如何将信息编码、何时对数据再加工、如何一步步生成序列、各个门或注意力如何影响信息流动,这些"结构层面"的差异,决定了网络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和可解释性。
- 因此,"编码器-解码器"并不是简单的给几层网络取个名字,而是一种**面向任务的网络拓扑与信息流设计**;它能把**简单的线性+激活运算**"排布"得更有针对性,并且利用门控、注意力等机制达成更强的学习与推理能力。
换言之,你完全可以把一整个 Seq2Seq 模型都写成一个巨大的 h=σ(Wh+b)h = \sigma(W h + b) 的展开,但那样做会让我们在工程实现、可读性、可解释性,以及后续的改进中付出极大代价。真正让模型在特定场景发挥作用的,往往是**"在这些基础运算之上,怎样规划信息流、怎样让网络学会在某些子任务上专门负责某件事"**。这就是"编码器-解码器"这样高层结构所扮演的角色。
## 编码器
好的,我来帮你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解释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让我们以翻译 "What is your name?" 为例:
1. **词向量转换**
假设我们用 100 维的词向量,每个词会被转换成对应的向量:
- "What" →[0.2, -0.5, 0.1,..., 0.3]
- "is" →[-0.1, 0.3, 0.4,..., -0.2]
- "your" →[0.5, 0.1, -0.3,..., 0.1]
- "name" →[-0.3, 0.2, 0.1,..., 0.4]
- "?" →[0.1, -0.1, 0.2,..., -0.1]
1. **双向 LSTM 处理**
我们用双向 LSTM 处理这个序列:
```Java
正向: What → is → your → name → ?
反向: ? ← name ← your ← is ← What
```
每个时间步,LSTM 会:
- 读入当前词的词向量
- 更新内部状态(记忆单元和隐藏状态)
- 输出一个隐藏状态向量
比如对于 "your" 这个位置:
- 正向 LSTM 已经看过 "What is"
- 反向 LSTM 已经看过 "? name"
- 两个方向的隐藏状态拼接后能同时利用前后文信息
1. **得到上下文向量**
最后我们得到一个固定维度(比如 256 维)的上下文向量 C,它压缩了整个句子的信息,包含:
- 句子是疑问句
- 询问对方名字
- 语气比较礼貌正式
- 等等...
这个上下文向量 C 就会被传递给解码器,作为生成目标语言(比如中文)翻译的基础。
你觉得这个例子有助于理解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吗?要是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我很乐意进一步解释。
## 解码器
好的,让我继续用同样的例子("What is your name?" → "Comment t'appelles tu?")来详细解释解码器的工作过程:
1. **初始化阶段**
- 将编码器得到的上下文向量 C 用来初始化解码器的隐藏状态
- 输入特殊的起始符 ⟨GO⟩
1. **第一步生成**
输入: ⟨GO⟩
- 解码器 LSTM 读入 ⟨GO⟩ 的词向量
- 结合隐藏状态,通过全连接层+softmax 计算所有法语词的概率
- 假设概率分布为:
- "Comment": 0.85
- "Bonjour": 0.10
- 其他词: 0.05
- 选择概率最高的 "Comment" 作为输出
1. **第二步生成**
输入: "Comment"
- 将 "Comment" 的词向量输入 LSTM
- 得到新的隐藏状态
- 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分布:
- "t'": 0.75
- "tu": 0.15
- 其他词: 0.10
- 输出 "t'"
1. **继续迭代**
- 输入: "t'" → 输出: "appelles"
- 输入: "appelles" → 输出: "tu"
- 输入: "tu" → 输出: "?"
- 输入: "?" → 输出: ⟨EOS⟩(结束符)
每一步解码器都在:
1. 利用上一个输出词的信息
2. 利用隐藏状态中保存的句子整体语义
3. 预测最合适的下一个词
这就像一个"翻译官"在:
- 记住了英文句子的意思(通过上下文向量)
- 一边参考已翻译的部分
- 一边想接下来应该用什么词
- 直到翻译完整个句子
这个例子是否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解码器的工作机制?
## 序列解码策略
当我们用 Seq2Seq 预测一个句子时,需要在每一步挑出最可能的下一个词。整体来说,这就是一个**搜索问题**。常见方法有:
1. **贪心搜索(Greedy Search)**:每一步都选出概率最高的词。优点是快,缺点是可能一时选错导致后续翻译质量下降。
2. **束搜索(Beam Search)**:维持一个大小为 KKK 的候选序列队列,在每一步扩展所有候选,然后留下分数最高的前 KKK 条。
- KKK 越大,理论上搜索范围越广,质量越好,但计算也越慢。
- 实际中常用束宽 5 或 10(Beam size = 5 or 10),即可取得比较好的折中效果。
3. **随机采样(Ancestral Sampling)**:根据概率分布随机采样。可能生成多样性高,但有时翻译不稳定。
Beam Search 在机器翻译中用得最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