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如 GPT、Qwen、Llama),设计目标是 生成(generation)+推理,更擅长长文本生成、多轮对话、开放问答。对于 [[命名实体识别 NER]] 或[[文本分类]],如果直接“prompt + few-shot”使用,性能常常不如一个专门训练的 BERT classifier。
不过,如果你能用足够的标注数据对 LLM 进行微调(LoRA、Adapter),它也能达到甚至超越 BERT 的效果,但代价大(算力+数据)。
为什么 BERT 在 NER/意图识别上通常更好?
1. 任务匹配度:
• NER/意图识别是典型的 判别式任务,BERT 的双向 Transformer 编码器结构对 token 级别或句子级别的上下文建模非常合适。
• LLM 偏生成,解码器结构更擅长 “预测下一个词”,对精确分类未必天然优化。
2. 数据效率:
• BERT 微调只需几千到几万条标注数据即可达到高精度。
• LLM 如果只靠 zero-shot/few-shot,可能出现不稳定、漂移,除非加 chain-of-thought 或 special prompting。
3. 资源消耗:
• BERT 模型小,推理速度快,部署在移动端/线上服务毫无压力。
• LLM 动辄几十亿/百亿参数,单次推理成本高,不适合只做分类。
什么时候 LLM 会更好?
• 复杂场景:任务中不仅要分类,还要结合推理、世界知识(比如“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 低资源环境:没有专门标注数据时,LLM 的 zero-shot/few-shot 能顶上用。
• 多任务融合:需要同时做 NER+分类+关系抽取+生成报告,LLM 更灵活。
✅ 总结一句:
在 NER 和意图识别这种结构化、判别式任务 上,BERT 及类似的预训练编码器通常比 LLM 更稳、更省、更准;而 LLM 的优势在于开放式推理和生成,除非任务需要这些,否则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