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语言学家施密特研究的经典案例——日裔艺术家Wes学习英语的经历,探讨了外语学习中常见的“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
文章核心思想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语言石化的定义与表现**:
- 石化指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停滞于某个水平,不再提高。
- Wes虽然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口语流利,但语法、句法方面一直存在严重缺陷,陷入了“语言石化”。
2. **造成石化的主要原因**:
- Wes成年后才开始学习英语,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成人大脑结构与儿童不同,无法像儿童一样无意识地自然习得语言。
- Wes没有接受系统的正式教学,依靠的是自然环境中的“pick up”方式学习英语,这对成年人效果有限。
3. **语言石化与中介语模型(Interlanguage)**:
- 外语学习从母语(L1)逐渐过渡到目标语言(L2),中间的语言状态称为“中介语”。
- 如果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被不断强化,学习者的中介语可能被“锁死”在某个阶段,形成“皮钦语”(Pidgin),导致语言石化。
4. **避免语言石化的建议**:
- 培养对目标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外语。
- 在外语环境中,要注重语言输出(交流),避免只接收输入而不练习表达。
- 系统地学习基础语法,形成明确的语言知识框架。
- 进行刻意练习,主动纠正错误,而非漫无目的地接触语言。
文章强调了外语学习中的“注意”(attention)与“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重要性,指出成人学习者必须主动、有意识地引导语言习得,避免陷入“语言石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