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mmary ## 英语的本质 #第一性原理 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md):语言是存在的家 2. 世界的编程语言 3. 跨语言的[[语言不对等现象]] ## 英语思维是什么? 所谓的英语思维就像,你想学我的山西话,我是先教你每个东西对应的称呼,还是先给你扯山西人思维?所谓的思维是具备融入生活的语言能力后,真正在当地社会生活后得到浸淫的结果,而不是还没有语言能力之前随便捏造出来的玄学 ## 核心是坚持 我发现,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坚持”这个根本问题。我想聊聊我的经验,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是找到一个非学不可的理由。这个理由要能让你产生极强的动力,否则大脑就会懒惰,下意识排斥。比如我当初就是要看看海外的赚钱机会,这个念头至今驱动着我。然后是先养成习惯,再谈提升。初期目标不是“学好”,而是“习惯”。找个喜欢的方式,每天坚持5-10分钟。完成比时长重要。坚持7天、1个月、3个月后,每达到新阶段就给自己奖励,多夸夸自己真厉害。有正反馈的就能更好地坚持下去。最后,养成习惯的过程中逐步给自己增加每日时长或尝试新的方法。最关键是要选择让自己舒服没有压力的方式。慢慢你就会发现,学习不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它很变成你的一个习惯。 # Cues [[语言石化]] [[托福]] # Notes ## 逻辑工具 | 句间关系 | Transitional Words | 模拟一 | | | ----- | ------------------------ | --------------------------- | ----------- | | 让步 - 转折 | Nonetheless, However | however,admittedly | but | | | | | | | 平列 | On the other hand, then | | | | 顺序 | Firstly, Secondly | secondly | | | 增进引申 |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 besides | | | 过渡 | Now, At this point | | | | | | | | | 举例 | Such as, For instance | 将 "Like" 改为更正式的 "For instance" | For example | | 比喻 | Like, As | like | | | | | | | | 总结 | Accordingly, Overall | finally | | #第一性原理 **概念的等价交换与非等价交换** 中文和英文(乃至其他语言)背后的"**概念空间**"确实存在巨大重叠或高度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人类同样用来"认识世界、交流思想"的工具。 但是在深入到**词语(lexicon)层面**时,跨语言会有很多不对称的情况,比如多义词(polysemy)与同形异义(homonym),比如英文的"right"可以表示"正确"或"权利",在中文里有时需要用"正确"、"右(边)"、"权利"、"合适"等不同词去应对。如"行"既可以表示"走、行动",也可以表示"可以、能够",还可以表示"行业"等;在英语中,可能需要 choose, go, do, OK 等不同的词来对应。 所以,需要**语义场(semantic field)**,也就是上下文,来培养对于这种不对称的映射的掌握 **确实,想要用"目标语言的方式"去思考,往往离不开前期大量的"直接映射"记忆**。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先后阶段与不同侧重点。可以把它理解为: 1. **初期:大量词汇短语的"直接映射"储备** - 在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人们普遍会先用母语去对应、记忆外语词汇或短语,建立最基本的"翻译式理解"。 - 如果没有足够的"翻译对应"做垫底,很多抽象的、地道的表达就无从谈起。因为你必须先知道目标语言中这个词或表达"大约"是母语中什么概念,才能把它收纳进自己的记忆里。 - 这些最初的"译码"或"对照表",就像辅助轮一样,帮助你获取语言的最基本结构与含义。 2. **中期:在实战场景中不断调整、迭代** - 随着听说读写实践的增多,你会发现简单的"1 对 1 翻译"无法满足复杂语境。比如 *excited* 在某些场景下是"兴奋",有时更是"激动"、"振奋"、"兴致勃勃"…… - 这种差异会促使你去思考"为什么在这里翻译成 A,而在那里却翻译成 B?"从而对外语词汇的适用范围、搭配习惯、情感色彩等逐渐建立更细腻、立体的理解。 3. **后期:形成"目标语言直觉"** - 当你储备了足够多的实例,并在反复使用中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语感,才算真正进入"目标语言的思维模式"。 - 这时不再只依赖母语对应来快速得出意思,而是直接从目标语言的上下文和文化环境去调取合适的表达。就像在母语环境中,你不需要先想"这个词中文是什么",而是直接知道怎么用、什么时候用。 > **所以,"大量直接映射记忆"更像是必要的"量变"过程,而"用目标语言思维方式思考"则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前者是必经之路,后者是理想的终点——两者相辅相成,并非互相排斥。 无论是多么精确的语言表达,它和我们内心最想诉说的都有些许 gap,语言不是无损压缩。母语 vs 外语 vs 编程语言 vs 其他各种语言(数学,音乐...),差异在于环境和学习时间。不是英语和代码更难,而是没有在和母语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