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mmary 拉康 = “给弗洛伊德加上语言学和哲学滤镜的人” 核心思想 = 人的无意识像语言一样运作,自我和欲望都建立在缺失与误认之上。 # Cues # Notes • 全名: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 • 国籍:法国 • 身份: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哲学影响力人物 • 地位:20世纪最有争议也最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同时又对弗洛伊德理论做了彻底的改造。 • 特点:语言晦涩,常用数学、语言学、哲学来解释心理学,开创了所谓“拉康学派”。 主要思想:拉康的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重读”,但他加入了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框架。他的几个核心观点: 1. 无意识像语言一样被结构化 •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里有被压抑的欲望”。 • 拉康补充:无意识不是一团混沌,而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则(比如符号、隐喻、置换)。 • 结论:语言结构塑造了人的无意识。 2. 镜像阶段(Mirror Stage) • 婴儿在6–18个月时第一次在镜子里认出“这是我”。 • 这种“认出”其实是一个误认:婴儿以为那个完整的身体就是自己,但实际上他的身体体验是分裂、混乱的。 • 这个“误认”开启了人的“自我认同”,但自我永远带有裂痕。 3. 三界: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 想象界:关于形象、认同、镜像。 • 象征界:语言、社会规则、父亲的律法(秩序)。 • 实在界:无法被语言完全表达的东西,永远无法被整合。 • 这三界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 4. 欲望的本质 • 欲望永远是“他者的欲望”(我们想要的是别人欲望的东西)。 • 欲望无法被完全满足,因为它总是指向“缺失”。 • 这让人永远处于一种追寻和不完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