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mmary
思而不学:“动手”带来的正反馈,远比“看懂”理论强烈的多。
学而不思:想通透。建立知识链接 有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核心矛盾其实就一句话:教科书的目标是构建一套严谨、完整、无懈可击的公理化知识体系,而 3blue1brown*(后面简称3b1b)的目标是帮你建立对一个数学概念最核心的、最符合直觉的理解。
"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的直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杨振宁 Intuition is Knowledge Distillation 直觉,就是知识蒸馏 系统二对某类问题的深度思考,经过反复训练,最终被"蒸馏"内化成系统一的快速反应——从费力推理,变成瞬间"看出"答案。记忆知识只是扩充系统二,而直觉改变是系统一的重构——你对世界的反应方式已在潜意识演化。真正的学习,就是从系统二到系统一的迁移:从"我会思考"到"我直接知道"。当思考变成直觉,知识才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
在 **“Detail‑capture drills”** 这句话里,**drill** 指的不是“钻孔”或“军训的操练”,而是 **“专门设计的、反复进行的练习活动”**。它强调**高频、集中、目标明确**的练习,以帮助学习者在真实考试或任务中快速、准确地捕捉细节。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核心只有一个:在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1. [[可理解性输入]]、[非黑盒(non-black-box)](非黑盒(non-black-box).md)是我从那次玩露娜悟到的一个道理。
2. [[抄]]
3. [[四阶段学习模f型]]
4. 先做100次几乎可以解锁任何技能 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干这个事情 所以这个世界是开放且自由且没什么阻力的,因为无论你拿到了什么结果,其他的 NPC 都不会效仿你 是否愿意先做100次是区分 Player 和 NPC 的界限
5. 用逻辑语言学逻辑知识,[Exercism](Exercism.md)的学习方式本质是用逻辑语言去学习逻辑 解决了自然语言学习逻辑的不精准和低效的问题
6. 问题和思考驱动,现在这个 AI 时代,是答案太多,而问题太少,看书和学习的时候才能提出很多问题 [DeepResearch](DeepResearch.md)
7. 所有的学习方法当中,最高效的就是[[Project-Based Learning]],
8. 好的[[老师]]能够提供完整度、过拟合。但是另一方面,真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是需要系统性学习,才能掌握的。压根不可能用师徒这种教学方式学习。普通人考个驾照,都要先理论,再实操。教练的作用就是陪你反复实操,防止你实操时把自己弄死或者弄死别人。
9. 广度优先,节点之间有增益效应,广度优先的遍历复杂度会低于深度优先。
1. “凡是处理复杂的事情,一定要从总体上去把握”---------钱学森
10. 深度突破,遇到不懂的大概念不需要模模糊糊看好多东西 反而浪费时间 沉下心把里面的几个关键小概念看懂 大的就容易理解了
“伪勤奋”的4个表现:
1. 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还到处炫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2. 2、以“准备”的名义拖延,看上去很忙但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3. 从来不验证工作成果,不知道做得好or做得坏,只顾闷头拉车,不会抬头看天。
4. 读了很多书,但从不总结规律,即使总结了规律,也没有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只有剔除大量低价值的浮浅工作,给生活创造积极的变化,才能走出内耗的怪圈。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低质量忙碌。
[胡适](胡适.md)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过去的学习路上。弯弯绕绕 拔草开路 遇到真正的知识之前的路还是比较长 但是现在ai把这段路压缩了
[Corrective feedback Loop](Corrective%20feedback%20Loop.md)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Cues
[[适应]]
[[时间管理]]
# Notes
## 杨振宁
感觉核心是两个:尊重直觉 + 广度优先长期主义
1. 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时,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机会。2.
2. 要学会迁移能力,此处的观点可以搬到彼处。3.
3. 不成功的企图,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4.
4. 走到实在困难的时候,要想一下要不要改行,顺势而为。5.
5. 有好的想法,不要轻易放弃。你可以先暂时放下,过一段时间有了新的发现,再捡起来。6.
6. 渗透性的学习方法,听一次不懂没关系,多听几次就懂了。7.
7. 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突破创新。8.
8. 消息灵通,不要闭门造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9.
9. 各自找题目,你自己要有想法,有问题。10.
10. 自己对自己负责,要独立啊,不要等、要、靠,要主动。11.
11. 事情有延迟性,你所做的可能现在看不出效果,但后来你会知道效果了,所以要坚持长期主义。12.
12. 要先有兴趣,努力准备,才能有所结果。
## 借助 ai 快速理解陌生领域的思路
1. 问题:让大模型从浅至深,从简单到复杂的生成该领域的 100 个好问题
2. 初试:按自己当前的理解去尝试回答一些问题
3. 讨教:与大模型针对每个不会的问题进行讨教,再找领域从业者交流确认 以问题作牵引,以明确写出来的回答作为确证,不断完善对该领域的认知拼图。
选取围绕:小行动 / 目标压力 / 行为改变 / 时间尺度)
- 《原子习惯》:1%的改进累积成巨变,系统>目标
- 《微习惯》:从极小行动开始,避免意志力耗竭
- 《小习惯》:行为=动机+能力+提示,庆祝小胜利
- 《四千周》:接受有限性,放弃"掌控一切"的幻想
- 《深度工作》:专注创造价值,减少浮浅工作
- 《心流》:挑战与技能平衡时的最优体验
- 《重新定义公司》:OKR系统,透明文化
- 《搞定》:清空大脑,下一步行动,情境管理
1.《原子习惯》詹姆斯·克利尔
2.《微习惯》Stephen Guise(区分 Tiny Habits 与 BJ Fogg 的《小习惯》)
3.《小习惯》BJ Fogg
4.[[《四千周:时间管理的根本问题》]]Oliver Burkeman
5.《深度工作》Cal Newport
6.《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7.[[《重新定义公司》]](或其他打造实验文化的创新书籍,用于组织层面)
8.《搞定》(GTD)David Allen(关注行动分解与轻量执行)
学术界的补充/对立观点:
1. 社会学批判(Byung-Chul Han《倦怠社会》)
- 观点:自我优化是新自由主义的自我剥削
- 差异:质疑而非拥抱"永续改进"
2. 人类学视角(David Graeber《毫无意义的工作》)
- 观点:40%的工作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 差异:系统问题不能靠个人习惯解决
3. 哲学思辨(韩炳哲《透明社会》)
- 观点:过度的自我量化导致存在的贫乏
- 差异:警惕将生活全面"优化"
4. 东方智慧(《道德经》、禅宗思想)
- 观点:"无为而无不为",顺势而为
- 差异:强调自然节奏而非人为控制
5. 神经科学新发现(Matthew Walker《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 观点:休息和睡眠比"深度工作"更重要
- 差异:质疑Cal Newport的某些建议
所有的学习方法当中,最高效的就是[[Project-Based Learning]],学校的传统那种学习方法是极其低效的,因为学校的教学环境没有办法做到Project-Based,而 AI 时代,再用学校的那种方式来学习是愚蠢的。在 AI 的帮助下,大部分科目都可以做到project based,学骑车就是直接上车骑,而不是在车下练动作
> 当你正式开启个人知识管理的终身事业时,请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功。你曾经一无所知的事物,如今已成为生活日常;你曾经难以掌握的技能,如今已融入你的血液;你曾经无比排斥的高新科技,如今已如呼吸一般简单自然。
[[Roadmap]] → [[知识映射法]] → [[Cheatsheet]] → [[Checklist]] → [费曼学习法](2%20第二大脑/2%20飞轮/0%20工具系统/学习/费曼学习法.md)
1. 先通过 Roadmap 快速构建忽略细节的大致的认知框架。
2. 再通过 经典问题对照法 快速将具体问题归类到经典模式。
3. 结合 Cheatsheet 快速回顾解决方案并高效调用知识。
4. 利用 Checklist 确认细节不遗漏。
5. 最终用 Feynman 技术 自我检验学习效果。
---
- 费曼学习法:先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一个概念或知识,然后找到自己解释不清的地方反复学习,直到能轻松讲明白为止。
- [[西蒙学习法]]:把复杂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块,逐块学习后再整合起来,从而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 SQ3R学习法:阅读时先浏览(Survey)内容,再提出问题(Question),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Read)、复述(Recite),最后复习(Review)巩固所学知识。
- 番茄学习法:把学习时间分成每25分钟一个番茄钟,专注学习期间不分心,中间休息5分钟来提升效率和专注度。
- 康奈尔学习法:把笔记划分成记录区、提示区和总结区三个部分,通过提炼关键词和写小结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
1. 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
主动输出知识,比单纯的重复阅读效果好得多。当你主动尝试解释时,会调用记忆并重新组织信息,强化长期记忆。
2. 元认知(Metacognition)
教学的过程促使你对自身的知识状态保持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提高你的自我监控能力。
3. 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
自己生成知识比直接接收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当你主动创造解释,而不是被动阅读教材时,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4. 知识重构与关联(Knowledge Reconstruction & Association)
将复杂知识用简单语言表达出来,迫使你重新整理知识结构,并建立新的认知关联,使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清晰。
---
如何理解「以绝大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 Thoughts Memo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610289/answer/105156260062
不想学习的时候如何逼迫自己学习?- 壮猫咪 attorney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3513/answer/136229297
为什么有些人学习就是好?- 人生万花筒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022208/answer/2298962346
学习就是 [增肌](增肌.md)
就是如果你不及时把知识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那么你将浪费数倍于你该开始学到一个知识的时间。大家学习最麻烦的最终极的障碍就是贪婪,总是贪婪进度,就看别人刷题怎么怎么刷的多。然后别人这个复习都复习了好几章了,对吧?十几章了,我自己还在这前三章在这晃悠,你受不了了就开始往前赶,赶来赶去,就是这个效果。以前学的东西都忘了,做了无用功,基本上是贪婪。学霸早就看清楚这个人性的这种深层次的东西了,他能耐心的做到我学一个东西,掌握一个东西,把它弄清楚,把它掌握住,牢牢的把握住,然后再学更多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学习本应是快乐的
- 人类大脑天生对未知信息敏感,会因为探索未知而产生愉悦感和动力,这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生物算法。
- 当我们遇到既不全然已知、也非纯粹"噪音"(即与现有知识体系完全脱节、难以理解的信息)的合适难度知识时,大脑就会被激活,产生好奇心与学习动力。
2. 为什么有的人讨厌学习?
- 过于简单、完全已知的内容无法激发大脑的好奇心。
- 过于艰深、缺乏关联性的知识会被大脑视为"噪音",大脑会大面积过滤掉这些信息,导致学习体验变得费力又无趣。
3. 找到"好玩"又"有益"的学习材料
- 每个人的大脑知识储备不同,对同一材料的理解度也不同,因此最佳的学习难度是高度个性化的。
- 只要顺从大脑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即"我真正喜欢、也能理解的内容",就能触发大脑的奖励机制,收获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非常抵触某个学科,就会更难从中获得乐趣,也就更难持续学习。
4. 学校教育的问题
- 传统学校往往采用"一刀切"与"强制性"的教学方式,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进度学习相同内容。
- 这忽视了个体差异,也压制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的自主选择权,使原本快乐的学习过程演变为痛苦、应付考试的负担。
- 长期强制导致学生的大脑对学习的"估值"降低,逐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厌学循环"。
5. 自由学习的呼吁
- 作者及文中引用的 Piotr Wozniak 等人都主张"尊重大脑的天性",认为不应当用传统学校模式去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与内驱力。
- 借由互联网和现代学习工具,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兴趣和自身水平自由搜寻学习资源,不再需要把学习局限在学校的课堂与考试之中。
- 强调"遵从大脑""享受学习",倡导用高效且有乐趣的学习方法(如间隔重复、个性化学习材料等),从而找回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学习与探索是人类大脑的天性,真正的学习应该充满乐趣;然而传统的强制学校教育模式往往扼杀了这种乐趣和学习动力,导致许多人在成年后也厌恶学习。作者呼吁重视个体兴趣与自主选择,让学习重回"好奇与享受"的原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