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沿用前两次的格式,列出常被视作 **第三次工业革命(≈ 1960—2000,亦称“数字/信息革命”)** 的代表人物与关键贡献,供快速对照。
| 主要人物 | 活跃年代 | 代表发明 / 贡献 | 典型影响 |
| --------------------------------------------------------------------------- | --------- | --------------------------- | -------------------------- |
| **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威廉·肖克利**(John Bardeen / Walter Brattain / William Shockley) | 1947 | **晶体管** | 开启固态电子时代,为后续微电子奠基 |
| **杰克·基尔比 & 罗伯特·诺伊斯**(Jack Kilby / Robert Noyce) | 1958-1959 | **集成电路 (IC)** | 把多个晶体管刻在同一芯片上,令电子设备极速小型化 |
| **戈登·摩尔** (Gordon Moore) | 1965-2015 | **摩尔定律、英特尔创立** | 预测并驱动芯片性能指数级提升 |
| **费德里科·法金 & 马西亚·霍夫 & 嶋正利**(F. Faggin / M. Hoff / Masatoshi Shima) | 1971 | **首款商用微处理器 Intel 4004** | 把 CPU 做成一颗芯片,奠定个人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 |
| **罗伯特·麦特卡夫** (Robert Metcalfe) | 1973 | **以太网 (Ethernet)** | 让局域网高速、标准化互联 |
| **文顿·瑟夫 & 罗伯特·卡恩**(Vinton Cerf / Robert Kahn) | 1974 | **TCP/IP 协议族** | 构筑互联网全球互联语言 |
| **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 | 1989-1991 | **万维网 (WWW) + HTTP/HTML** | 让互联网信息呈现与浏览革命性简化 |
| **斯蒂夫·乔布斯 &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Jobs / Steve Wozniak) | 1976-2011 | **Apple I / II、Mac、移动终端生态** | 个人电脑大众化、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软硬件整合 |
| **[[比尔·盖茨]]** (Bill Gates) | 1975-2000 | **MS-DOS → Windows 操作系统** | PC 软件平台标准化,推动办公与家庭信息化 |
| **格蕾丝·霍珀** (Grace Hopper) | 1950-1980 | **编译器原理、COBOL 语言** | 促成高阶语言与商业数据处理 |
| **约瑟夫·恩格尔伯格 & 乔治·德沃尔**(Joseph Engelberger / George Devol) | 1961-1980 | **“优尼墨特”工业机器人** | 把自动化从流水线提升到可编程机械臂 |
| **林纳斯·托瓦兹** (Linus Torvalds) | 1991-今 | **Linux 内核 & 开源模式** | 开放源码协作模型,支撑服务器、移动与嵌入式生态 |
> **概览提要**
>
> - **核心驱动力**:半导体微缩 → 计算机普及 → 网络互联 → 软件与开源生态。
>
> - **技术坐标**:晶体管 → 集成电路 → 微处理器;局域网 → 互联网 → 万维网;可编程自动化与软件工程成熟。
> 这一时期把工业重心从“电力+流水线”推向“信息+数字化”,为 21 世纪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泛在互联)**奠定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