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 <!-- more --> 当司马迁用近 53 万字记载了中国上千年历史的同时,远在中东的犹太人也用类似的篇幅记载了自创世纪以来,主要是摩西以来他们祖先的历史,这就是《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圣经》简洁的文风和中国的《史记》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和《史记》这本由唯一作者写成的史书不同,《圣经》的写作持续了很多世纪,后世的人在做补充时,看到的是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原作的抄本。抄写的错误便在所难免。据说今天也只有牛津大学保留了一本没有任何错误的古本。虽然做事认真的犹太人要求在抄写《圣经》时,要虔诚并且打起十二分精神,尤其是每写到 " 上帝 "(God 和 Lord)这个词时要去洗手祈祷,不过抄写错误还是难以避免。于是犹太人发明了一种类似于我们今天计算机和通信中校验码的方法。他们把每一个希伯来字母对应于一个数字,这样每行文字加起来便得到一个特殊的数字,这个数字便成为了这一行的校验码(见图 1.8)。同样,对于每一列也是这样处理。当犹太学者抄完一页《圣经》时,他们需要把每一行的文字加起来,看看新的校验码是否和原文的相同,然后对每一页进行同样的处理。如果这一页每一行和每一列的校验码和原文完全相同,说明这一页的抄写无误。如果某行的校验码和原文中的对应不上,则说明这一行至少有一个抄写错误。当然,错误对应列的校验码也一定和原文对不上,这样可以很快找到出错的地方。这背后的原理和我们今天的各种校验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