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
<!-- more -->
你以为原来拿 2500 工资的员工现在给 4500,他就能给你做出 4500 的服务?有点太天真了,要真是这样,人力资源部就别开了,直接加工资不就完了。
4500 的意义在于提高你选人的标准和自由度,关键是选人,而不是加工资。因为要选人,所以要大胆地放开工资的限制,大开大合。真相都在数据中。
胖东来上一次专业人才招聘,招 209 人,面试了 922 人,收到 3.16 万份简历。啥意思呢?就是说,从简历到面试的淘汰率是 97%,从面试到录用的淘汰率是 77.3%,从简历到录用的总淘汰率是 99.3%。说的再具体一点,1000 个人里面取 7 个人。这才是真正的胖东来。这才是人才的秘密。什么叫大浪淘沙,什么叫萃取精华,大家体会一下吧。
国考的报录比才 70:1,胖东来的报录比是 143:1。他招来的能不是人才吗?更牛逼的是克制。中央厨房食品生产岗位说要本科,就不要硕士,江南大学食品专业(top1)的硕士就给淘汰了,面试机会都没有。我估计理由很简单,因为觉得这个层次的求职者,胖东来不会是他们的首选,最起码不是长期的首选,即使进来了,也呆不久。所以找准人才的定位,大量收简历,严格选人,低了不要,高了也不要,这才是能找到人才的真正策略。
阿里在成长期的时候的人才策略是从 2000-3000 工资的人群中,找到最顶尖的那一批,然后给他们 8000-10000 的工资,这样人家才会拼命去干。但如果你找的是原来就 6000 的那群人,他们觉得 8000-10000 是他们应得的,跳个槽不得涨工资吗?反而没有积极性了。
最后说白了,就是用 6000 的标准,招 4000 的人(百里挑一),给他 8000 的工资(激励干劲),这就是策略的全部。但这个策略要对应的是极高的产出,才能支撑这样的成本结构,所以只适合头部去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超市根本没法抄胖东来的缘故。没有那个产出,就没法支出这样的成本呢。如果当做战略投资,老板又心疼,也不敢担这个风险。单店试点,其他店又不干了。有些作业,它就是抄不来。
有的人开始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说是先成功,才有的投简历。我在一开头就说了,要拥有选人的权利,只需要放开薪酬限制。比方说,一个城市 5 个大超市,其中一个给出了 2 倍工资,那其他 4 家的优秀人才就会被虹吸到这个超市。并不需要这个超市非常成功,只需要这个超市舍得给钱,他就有选人的权利。你找工作难道不是奔着工资去的吗?
胖东来为了要支撑这个成本结构,做了 2 点牺牲。第一是老板让出了绝大多数利润,应该是让出了 9 成。第二是牺牲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胖东来为什么不扩张。因为扩张就要借钱,借钱就会被资本给绑架。你的利润不仅要支付员工工资,更要满足股东的利益,满足债主的利益。这样一来吗,员工的高工资就不可持续,人才浓度就无法保持,商业模式直接就不成立了。更别说借了钱之后就需要考虑资金周转速度,就会转向什么卖的快就卖什么,而不是什么东西好卖什么,最后牺牲了顾客满意度,也因为同质化而变得没有吸引力。
所以胖东来不扩张。而且房租成本更高的大城市,胖东来也不去,因为房租也会挤占员工工资成本,到时候商业模式也不成立。你要看到胖东来的顾虑,既要看到他做什么,也要看到他不做什么,才能明白他的商业战略和人才策略。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我,胖东来,打钱。当然钱很重要,选人也很重要。给员工开高工资和找到正确的人给他开工资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瑞典 90% 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这说明起码有 40% 的人看不清自己是几斤几两。刘强东大学时创业开饭馆,出双倍工资,结果怎么样,被员工坑破产,他如果在选人时更谨慎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人才要加钱≠加钱就有人才。一手加钱,一手选人,才是正确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