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视频等 kill time的行为看自由意志:
1. *不可逃逸区*。回顾一下前面设定的规则:当选项间的统计概率差距超过某个阈值(比如90%)时,我们便认为自由意志不可干预,将其视为为一个“不可逃逸区“—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绝大多数的时间,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可逃逸区“,像磁畴一样拼接而成的。当你深夜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时,就是一个负面的“不可逃逸区”,你大概率不会在中途突然放下手机;你吃饭的时候,还是一个不可逃逸区,你大概率不会吃着突然停下来去图书馆学习;你学习的时候,则是一个良性的不可逃逸区,你进入状态后,不遇到阻力也不会轻易停下。
2. *更大的“不可逃逸区“*,或许你会说:“等等,我们似乎总有一些时刻还有选择的余地吧?“但很遗憾,拉到更大的尺度来看,那些表面上的自由,又笼罩在更大的“不可逃逸区“下:•
1. 你昨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你的剧本大概率是一整天废了,哪怕选择开始学习也难以坚持,会收敛到一边疲劳一边刷手机,靠手机的高刺激来维持清醒的“不可逃逸区“;•
2. 如果最近几天你完全没有任何DDL、窝在家里无所事事,那么大概率你会陷入持续性的“手机与游戏交替“的循环状态,这同样是一个宏观尺度的“不可逃逸区“;•
3. 随着期末考试的ddl头,你这个月的剧本往往是一开始颓废拖延,到考前几天又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学习状态,最后悔恨为啥不早点开始;我的朋友,像俄罗斯套娃一般层层嵌套的剧本、循环和不可逃逸区,就是我们生活的真相。
3. 我们的一分钟有几种过法?或许有成百上千种:你可能在刷短视频A,也可能在刷短视频B,可能在读书,也可能在做某一道题。但如果把时间尺度稍稍拉大一点,我们的一小时可能只有几十种过法;可能就是刷短视频/学习/通勤/吃饭;到了一天,可能只有十几种过法;一个月,或许只有七八种典型的模式;拉到一年的尺度来看,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一年竟然只剩下三四种大致的剧本了。随着视角拉远,我们将整个事件链逐级粗粒化后,那些小尺度细节的影响越来越小,被逐步平均掉,整个系统越来越被那些对应的大尺度因素所左右,比如环境、工作、习惯、性格等等。小尺度的变量控制着小尺度的剧本,大尺度的变量控制着大尺度的剧本:
- 你的注意力状态控制着你每一秒钟的思绪;•
- 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牵引着你每一分钟的注意力;•
- 今天的日程安排决定了你每一小时具体在做的事;•
- 最近几天的精力和情绪状态,影响着每天的具体安排;•
- 再往上,你的作息规律、情绪周期和环境条件,控制着你近期的整体生活状态;•
- 而你的身份、性格和社会处境,则决定了你长期的节奏,最终塑造了你整个人生的模样。
4. *用好最小尺度的自由意志*。这么看来,处于最底层的“自由意志“,真是人生中最大的错觉。我们每一秒都完全地拥有自由意志,每一分钟都看似拥有自由意志,每一小时都比较拥有自由意志,而到了每一天,每个星期,似乎又不怎么拥有自由意志了。在宏观上,我们只是一片在环境,习惯,境遇,性格,利害关系组成的汪洋大海中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浮萍。而人类一切自控策略的本质,其实又是用最小尺度的自由意志,在各种规则的支持下,去自下而上地克服大尺度不利因素,撬动更大尺度行为的尝试,这无疑是难如登天的。所有的努力、口号也好,CTDP也罢,都只不过是试图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掀起苍白而无力的一朵浪花罢了。这就是自制力薄弱的我们,天然会遇到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