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mmary 两者是“二十世纪哲学双峰”,互相映照,几乎涵盖了现代哲学所有重大议题。 1. [[维特根斯坦]]代表了[[分析哲学]]的另一极,关注语言与逻辑。 2. 海德格尔代表了[[现象学]]/[[存在论]]的另一极,关注存在与生存。 主要思想: 1. 语言是存在的家 2. 向死而生 # Notes ## 语言是存在的家 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语言,很多东西虽然物理上存在,但对我们来说就像"不存在"一样。比如: - 没有"爱"这个词,我们怎么理解和表达那种复杂的情感? - 没有"公平""正义"这些词,这些概念本身还存在吗? - 甚至像"昨天""明天"这样的时间概念,没有语言也无法被意识到 所以语言不只是给东西贴标签,而是让事物真正"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类似于我对[小说](小说.md)的理解 海德格尔其实在说: - 人不是先有思想再用语言表达 - 而是语言本身就参与塑造了思想 - 我们生活在语言构建的意义世界里 - 语言的边界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 就像鱼生活在水中却意识不到水的存在,我们生活在语言中,语言如此根本地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以至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它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学一门新语言时,你不只是学会了新的表达方式,而是打开了理解世界的新维度——因为每种语言都是存在的一个不同的"家"。** ## 向死而生/向死存在 海德格尔的原文是Sein zum Tode,翻译过来应该是“向死存在”而不是“向死而生”。网上许多对向死存在的理解都是错的,它不是宣扬一种直面死亡的英雄主义,也不是鼓吹珍惜当下的心灵鸡汤。向死存在本质上是个认识论概念,而且是纯哲学概念,所以很难通俗地解释。如果你不是真的对哲学特别感兴趣,就没有必要去理解这个词,它和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真的想弄明白向死存在,就需要对《存在与时间》的思路有大概了解。至少要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是什么意思。此在是指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它本质上是一种有限可能性。在海德格尔看来,有限的存在者才能理解可能性,因为无限的存在者不需要在有限的选项里做出选择,所以也就不需要考虑选择的后果是什么,不需要考虑某事是否可能。在有限的选项中作为可能性去生存,这就是《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概念——操心。因此,此在总是悬在某种有限的不确定中去领会自身的存在。换句话说,此在拥有一种有限自由,有些事它能做主,但有些则不能做主,比如人必有一死,比如人没法挑选自己的父母。诸如此类的已经被实际规定了的生存状态的总和,就叫被抛。此在总要在被抛基础上展开它的选择,这就是筹划。此在总有这种从无法改变的实际被抛出发向着将来的可能性展开自身的倾向。这个实际的被抛状况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像气体一样弥漫着的无定型的区域,需要此在去尝试触碰,而且它不是此在身外的东西,它其实就是此在自身。此在生存着去展开自身的有限可能性,这就是一切理解的开端,就是源始真理——去蔽。没有这个基本的展开,我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任何事物,连有无对错这种基本观念都不会有。此在的这种对自身的展开就叫做此在的“在此”,这个“此”是一个被默认的并且先于任何语言表达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在这里”,我们经常碰到有些人想说话但又不知如何表达,就会不断说“这个…这个…”他说的“这”就类似于此在之在此,他把“这”当成默认的依据,回到其中去重新发力展开他自身的生存。 所以此在要产生任何认识都必须依靠这个此在的在此,这实际上就是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颠倒,在海德格尔看来,事情正好相反,首先有此在,然后才有会意识到有个我,然后才有我思。我思其实是很晚才出现的。于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界定这个此在的“此”。不过,我们其实没法说出这个此“是”什么,因为任何判断都要依靠这个“是”,但“是”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必须从此在的在此中去展开,换句话说,此在的在此早于任何“是”,因此我们无法说出它“是”什么。既然不能说,那就更没法去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我们凭什么去确认这个此”呢?海德格尔说,对此在之“此”的领会就是通过向死存在来标定的。死提醒了此在,它是个有限存在,死是此在有限性的最极端的表现,此在不能垮过它的死。这就是说,死实际上勾勒出了此在之在此的边界。由于日常生活中此在总是以常人的方式出现,此在的边界就被模糊化了。在常人看来,死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对自己来说,死总是还没到来,所以也不用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常人从不死。但对于此在来说,死是确定无疑的,而且死永远只能是此在自己的死,别人无法代替自己去死,所以此在之在此可以被死明白无误地勾勒出来。(不过,这里不能把死理解为一个生理现象或社会事件,而必须理解为一种极端的有限性和可能性,我们说过,此在的本质就是有限可能性。这里说的“明白无误”也不能理解为逻辑判断和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无法逾越的默认。)有了这个明白无误的“此”,此在才能够去展开自己的生存,才能够去操心和筹划,才能够形成“我思”,才能去思考任何问题。所以向死存在是此在的根本结构,没有死,此在就无法建构它自身的在此,乃至于根本不能成为此在。此在并不是应该要有向死存在的觉悟,相反,此在本来就是向死存在的。所以后期海德格尔把人称之为“必有一死者”,人和不死的诸神相对,共同组成了“天、地、人、神”的四合域。在这个四合域中,事物的意义得以产生。人恰恰是通过人神分界来把握其自身的存在,就像我们中国的司马迁说的,“明天人之际”。 一般人会认为,死亡取消了人生的意义。它把我们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带走了。但海德格尔对向死存在的阐发,表明意义恰恰是通过死被建构出来的。因为意义来自于可能性,确定无疑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而可能性又是来自人的有限性,(之前说过,无限的存在者无法理解可能性。)最极端的有限可能性就是死。没有死就没有有限可能,就不会有意义。而传统的命题真理是建立在命题和判断有意义的基础上的,我首先要知道对或者错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去判断对错。所以向死存在其实是个认识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