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和康德同年**
[[休谟]]和[[卢梭]]对康德影响比较大
> 卢梭教会了我尊重人
认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类理性不满足自身有限性,追求至高无上自由境界的理想。
## 二元论 + 不可知论
科学知识 = 先天性 + 后天经验
先天:独立于经验;但是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
[[物自体]]不可知,所以人是有限的,进一步自由是有其可能性的
《纯粹理性批判》,可以看做是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康德的影响力巨大,大到了什么程度呢?[[叔本华]]曾说: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康德哲学,在认识论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年人,否则只能算未成年人。由此可见,康德在哲学领域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批判的意思是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中的审视的意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64y1r7Mt?spm_id_from=333.788.videopod.episodes&vd_source=dea414ee2d39e74f662ceec0edffdf24&p=70
| 序号 | 课程标题 | 时长 | |
| --- | ----------------------------------- | -------- | --- |
| 1 | 13.1【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康德的生平 | 19:08 | |
| 2 | 13.2 康德面对的哲学问题 | 13:24 | |
| 3 | 13.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一)| 15:50 | |
| 4 | 13.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二)| 16:26 | |
| 5 | 13.5 康德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 12:40 | |
| 6 | 14.1【康德哲学】引言 | 25:19 | |
| 7 | 14.2 理论理性(一)| 20:19 | |
| 8 | 14.3 理论理性(二)| 23:47 | |
| 9 | 14.4 理论理性(三)| 19:41 | |
| 10 | 14.5 理论理性(四)| 24:55 | |
| 11 |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 30:25 | |
| 12 | 14.7 康德的主要精神 | 12:18 | |
| 13 | 05 康德哲学(1)| 21:38 | ✅ |
| 14 | 06 康德哲学(2)| 22:31 | ✅ |
| 15 | 07 康德哲学(3)| 19:11 | ✅ |
| 16 | 08 康德哲学(4)| 23:45 | ✅ |
| 17 | 09 康德哲学(5)| 21:37 | |
| 18 | 10 康德哲学(6)| 22:48 | |
| 19 | 11 康德哲学(7)| 25:09 | |
| 20 | 12 康德哲学(8)| 21:07 | |
| 21 | 13 康德哲学(9)| 21:48 | |
| 22 | 14 康德哲学(10)| 22:23 | |
| 23 | 15 康德哲学之先验辩证论(1)| 19:23 | |
| 24 | 16 康德哲学之先验辩证论(2)| 22:02 | |
| 25 | 17 康德哲学之先验辩证论(3)| 21:54 | |
| 26 | 18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1)| 21:38 | |
| 27 | 19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2)| 23:10 | |
| 28 | 20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3)| 21:54 | |
| 29 | 21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4)| 23:00 | |
| 30 | 22 康德哲学之判断力批判(1)| 20:36 | |
| 31 | 23 康德哲学之判断力批判(2)| 23:19 | |
| 32 | 茶点:物自身、显象、现象与本体——通过一组概念解读《纯粹理性批判》| 02:37:59 | |
🎓 从康德开始:
康德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先验形式”——也就是我们自带的“眼镜”:空间、时间和因果律。我们并不是被动地看见世界,而是通过这副“眼镜”来组织我们的经验。换句话说:
•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经过我们加工的现象(phenomena)”
• 而“物自体(noumenon)”——也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是我们永远无法直接知道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是怎么样 vs. 我们怎么看世界。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并不绝对,而是跟观察者的状态有关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对康德“空间和时间是认识结构”的一种物理学回应:
• 牛顿式物理: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背景
• 康德: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心灵的先天形式
• 爱因斯坦:不同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状态会有不同的时空感受——它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把“观察者的构造对世界的理解”这件事,实实在在地写进了宇宙的方程中,这正好和康德对“认识结构决定经验”的哲学预言遥相呼应。
—
🧠 然后你看维特根斯坦:
他在《哲学研究》里主张: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通过“语言游戏”建立起来的。语言没有固定的意义,它的意义取决于它在实际生活中是怎么被使用的。所以:
• 世界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而是通过“语言”这个中介被我们表达和理解的
• 而语言本身,也不是中性的容器,而是一种“我们参与其中的活动”——像是一种“实践”
这和康德讲的“我们不是被动接受经验,而是主动组织经验”如出一辙。
—
🌍 小总结一下三人的交汇点:
维度 康德 爱因斯坦 维特根斯坦
主题 认识的结构 物理世界中的观察者视角 语言与意义
世界的真实性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不知物自体 世界结构依赖观察者的状态 语言意义依赖用法和语境
人的角色 主动构造经验的知性主体 观察者参与定义时间和空间 使用语言参与构造意义
—
💡所以你的感觉非常敏锐——他们确实在从不同方向回答着一个相似的问题:
我们和“世界”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是发现?是建构?是表达?还是三者混合?
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专门为“康德-爱因斯坦-维特根斯坦”这组思想联系做一个图文化的“知识链路图”,或者用哲学教程的方式再写一篇“从康德到爱因斯坦的认识结构革命”!你会想要哪个形式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