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经常去学校乒乓球馆打球,发现一个现象。 全校知名的几位高手,无论年龄、性格、职位(职称)如何,在馆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有架子。 这个 " 架子 ",仅限于球台前,体现在打球上。 进馆前,出馆后,还是原来那个人。 进了馆,上了场,就有变化。 一般只跟水平相当的人打,如果相对固定的球友不在,就退而求其次,跟水平略低的人打。最不喜欢,极力避免的,是跟水平很差的人玩。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自己打球很菜,上进心很强,特别渴望得到高手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总是找机会往人家跟前凑:要不,咱俩打会儿? 有的直接拒绝:我今天不想打,自己练会儿发球。可没一会儿,发现已经跟另一高手打上了。 有的倒给面子,陪你打,但大多时间不长,就会找个借口把你甩掉(去厕所、去接水、休息会儿)。 跟几位同为菜鸟的人交流,大家意见一致:这些高手架子大,看不起人。 甚至有刻薄的同事,给出观察已久的结论:他们也就是对咱们有架子,哪天领导过来打球,一个个巴巴地凑上去,可愿意当陪练呢。 还有人酸溜溜地说,谁让咱们是男的呢?你看来的美女,技术再垃圾,也从不缺高手指导。 这些 " 结论 ",我当时点头认同,也有点儿愤愤不平。后来,才发现,完全没说到点子上。 正确答案是,在球言球,跟水平差很多的人打球,对自己极为不利,所以会尽力规避。 打过乒乓球的人,慢慢都会了解的一个现象(规律):两个人在一起打球,只要时间足够长久,就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两个人水平无限接近。 水平低的,球技飞速上涨:哪怕低到白纸一张,连球都发不出去,接球即下网或出台,只要持续不断地与高水平球友打,就行。 即使没有主动、有意指导点拔,一个活生生的教练就在眼前,发球、接球,击球,各种站位、步法,身体各个部位如何发力,技术框架与细节,战术理解和运用,一一演示、呈现。 开始的时候,对方可能用不到火力全开,或者有意藏几手,但已经足够你学习模仿了。随着水平的不断接近,他会想藏都藏不住的,否则就会输球。 相反,技术高的,水平会缓慢下降:开始的时候,高难技术完全不需要动用,很容易生疏,到后来情况有所好转,也基本上是单方面的 " 帮扶 " 与输出,能有所提升的,最多也就是个 " 教练能力 "。 一方的情况是:从 10 次发球,10 次接不住,慢慢过渡到,10 次发球能接住 1 次,2 次,3 次……;比分从 0:11,慢慢能拿到 1 分,2 分,直至 8 分以上。 另一方则相反:自己的球,开始的时候,对方无一例外,全吃,慢慢发展不怎么吃,到最后,人家直接起板上手。 除非一方是普通人,纯业余爱好者,另一方是天才,专业选手,否则,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它就是规律。 如果你是高手,你也不愿意遭遇这个过程。 当然,高手也是相对的。有时,校外更高的高手过来,这几位高手就兴致勃勃地围过去,轮流上场开练。去年,有省队退役运动员入职学校体育教师岗,也成为这几位高手 " 巴结 " 的对象。 当然,这些 " 高手 " 不过是我们单位的高手,仍属业余水平,且不说技战术的专业程度或 " 战绩 " 如何,至少,还不能到社会上开班授课。 打乒乓球,也许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但主要技术是身体的动作,这种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练习,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学习。 向行业高手、有结果的人学习、[链接](链接),尤其是付费学习,肯定是一条最快的 [自我提升](自我提升.md)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