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提供的前端部署配置,前端中实际使用的仓库变量和密码(`secrets`)如下: --- - `DOCKERHUB_USERNAME` louisleonard - `DOCKERHUB_TOKEN` dckr_pat_U2MIMviLW8x3YR5kAQS5k8RBrkA - `SERVER_HOST` 43.134.93.160 - `SERVER_USERNAME` root - `SERVER_PASSWORD` Lys876538875.. ## 📌 **前端需要的仓库机密(Secrets)** |变量名(Secrets)|用途说明| |---|---| |`DOCKERHUB_USERNAME`|Docker Hub 用户名(用于镜像构建和推送)| |`DOCKERHUB_TOKEN`|Docker Hub 密钥(用于镜像推送)| |`SERVER_B_HOST`|部署服务器地址(IP 或域名)| |`SERVER_B_USERNAME`|部署服务器登录用户名| |`SERVER_B_PASSWORD`|部署服务器登录密码| --- ## 📌 **前端需要的仓库变量(Vars)** **前端当前配置里** 没有明确使用 `vars`,一般情况下前端环境变量较少。但根据实际项目情况可能会涉及以下常见的变量(视实际需求而定): |变量名(Vars)(可选)|可能的用途(举例)| |---|---| |`VITE_API_BASE_URL`|API请求地址(后端服务器地址或接口路径)| |`NODE_ENV`|环境变量(`production` 或 `development`)| |`LOG_LEVEL`|日志级别(如:`INFO`或`ERROR`)| > ⚠️ 以上变量不在你当前给定的部署脚本中体现,仅供参考。 --- ## 📍 为什么要先构建 Docker 镜像上传到 Docker Hub? 这个流程背后的实际操作是: - 你在 GitHub Actions 环境里完成了代码构建,把应用打包成**Docker镜像**(你可以理解成"软件的标准化快递包裹")。 - 但这个时候构建出来的镜像**只存在于 GitHub Actions 运行的临时服务器**(也就是云端的临时环境)中。 - 接下来要在你的目标服务器运行这个应用时,目标服务器(也就是你的正式环境服务器)必须能**从某个地方拿到这个"软件包"**。 你有两个选择: ### 🟡 方法一(你当前使用的方法):上传到 Docker Hub 再从 Docker Hub 下载 - 构建完成后,镜像被推送到 Docker Hub 公开或私有仓库。 - 服务器运行`docker-compose pull`或`docker-compose up`时,就自动**从 Docker Hub 下载镜像**。 > 比喻理解: > 你工厂生产了一箱饮料,**不直接送去门店**,而是先存入了一个公共仓库(Docker Hub)。门店需要的时候,直接从仓库取货即可。 ### 🔵 方法二(替代方案):直接通过镜像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很少这么做) - 先把 Docker 镜像导出成`.tar`文件,直接上传到服务器。 - 服务器再导入镜像,然后运行。 > 比喻理解: > 就是工厂生产的饮料,你直接打包成一个大纸箱,用卡车运输到门店,再开箱摆上货架。 但是这个方式**通常更复杂、不灵活、维护成本较高**,且不易自动化,镜像文件往往很大,上传慢,而且需要额外处理镜像导入导出的过程。 --- ## 📌 推荐用 Docker Hub 仓库的原因 ### ① 简单高效 - Docker Hub 是专门为存储和分发 Docker 镜像设计的,非常方便服务器拉取镜像。 ### ② 支持版本管理 - Docker Hub 上可以管理多个版本(tag),方便回滚。 ### ③ 节省部署时间 - 使用 Docker Hub 仓库时,服务器只下载有更新的镜像层,而不是每次都要上传和解压整个镜像文件,节省大量时间。 ### ④ 多服务器场景 - 如果你有多个服务器(比如开发服务器、测试服务器、生产服务器),用 Docker Hub 统一管理镜像,所有服务器只需简单拉取镜像即可完成更新,省去重复的文件传输和手动操作。 --- ## 📝 总结 你当前的流程(上传 Docker Hub 镜像 + SCP 传送部分配置文件)是非常典型的、符合业界最佳实践的 CI/CD 流程。 - **镜像上传 Docker Hub** → 方便快速部署和版本管理。 - **配置文件用 SCP 上传到服务器** → 适用于频繁变动的配置、证书或特殊文件。 综合来看,你目前的做法是**更优雅、更高效、更易维护**的方案。 --- 下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解释一下你这个部署流程中每一步干了啥: --- ## 🚩 触发条件 (on push) 你写了个小纸条贴在办公室门口,上面写着: - **"老板只要往main分支上推代码(相当于往'正式版'文件夹里放了新东西),我们就开工!"** --- ## 📦 Jobs(工作任务) 整个工作分两步: ### 🧪 1. 测试(test) - 目前只是做个样子: - 一个工作人员(`ubuntu-latest`)走过来,喊一句: > "放心吧,前端测试一切正常!" - 然后就告诉部署人员可以动手了。 --- ### 🚀 2. 部署(deploy) 当收到测试通过的信号(test成功),我们就正式开工! 部署这一步更复杂,就像派了个经验丰富的快递员(`ubuntu-latest`)来专门处理上线部署任务。 他的任务包括以下步骤: --- ### 📂 步骤细节 (steps) **(1)📥 拉取最新代码 (`Checkout code`)** - 快递员先去仓库(GitHub)取最新版本的代码,这样能确保我们发货的是最新的东西。 --- **(2)📚 缓存 Docker 层 (`Cache Docker layers`)** - 每次构建 Docker 镜像相当于做一道菜,缓存 Docker 层相当于提前把菜洗干净、切好,后续做菜(构建镜像)就更快了。 --- **(3)🛠️ 设置 Docker Buildx (`Set up Docker Buildx`)** - 相当于提前安装好更专业的做菜工具(高级版厨具),能支持高级操作,让做菜更快更高效。 --- **(4)🔐 登录 Docker Hub (`Login to Docker Hub`)** - 就像登录自家的网盘账号,准备上传新的镜像。 --- **(5)🧑‍🍳 启用 BuildKit (`Enable BuildKit`)** - 就像打开了做菜的"加速模式",更加高效和智能。 --- **(6)🍳 构建并推送前端镜像 (`Build and push frontend Docker image`)** - 开始正式做菜:把代码和配置文件组合在一起,打包成一个便于运输的"盒饭"(Docker镜像)。 - 然后把这个"盒饭"上传到Docker Hub仓库,供后续使用。 --- **(7)♻️ 更新缓存 (`Move cache`)** - 把刚才备好的食材(缓存)保存起来,下次做饭时还能更快。 --- **(8)📝 创建 Docker Compose 文件 (`Create docker-compose.yml`)** - 创建了一张清单(Docker Compose文件),上面写着这次送去服务器的盒饭里有啥、放哪里、用什么配置,比如前端服务用的镜像、端口、SSL证书的位置。 --- **(9)📤 上传文件到服务器 (`Copy frontend files to server`)** - 快递员带着打包好的docker-compose清单、SSL证书、Nginx配置文件去到生产服务器的指定位置,摆放好这些东西,等待后续部署。 --- **(10)📡 SSH 部署到服务器 (`Deploy Frontend to Server`)** 快递员现在直接远程连到服务器,开始部署: - **设置权限**: - 就像理货员先整理好货架(文件夹),确保所有东西摆放整齐,有权限访问。 - **处理SSL证书目录**: - 确保证书的文件夹权限没问题,就像给存放贵重证件的保险柜上好锁。 - **停掉旧容器**: - 就像餐厅把原来售卖的旧盒饭(旧版服务)先下架。 - **拉取最新镜像**: - 从仓库里取最新出炉的盒饭(刚刚构建的Docker镜像)。 - **启动新容器**: - 把最新的盒饭摆上货架(服务器启动新容器),让客户(用户)能马上买到(访问到)最新的服务。 - **检查容器状态**: - 快递员再检查一遍货架,确保盒饭(容器)摆好了、卖正常了,如果发现异常,就看日志记录,排查一下。 --- ✅ **完成**: 快递员开心地报告: > "前端部署任务圆满完成啦!🎉🎉" --- 整体流程就像一次标准的餐厅出餐流程: - **测试阶段**:厨房主管喊一嗓子"今天菜单可做!" - **部署阶段**:厨师炒菜(构建镜像)→打包(推送镜像)→配送到门店(复制文件)→上架卖出(启动容器)→检查反馈(日志查看)。 这样解释是不是更清晰了呢?